喜讯接踵而至
金漪湖畔崛起中医药“科创新势力”
记 者 手 记
(上接第1版)
刚刚过去的上半年,研究院主办或协办了3场具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第二届西湖中药国际论坛吸引了12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参会;中医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促成了3项“中医药+AI”合作;大健康与中医药交叉创新国际学术交流会则开辟了跨界融合的新思路。“我们已与埃及国家研究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在人才交流、项目攻关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科教发展部负责人刘俊秋介绍。聚焦“中医药+X”交叉学科,研究院着力构建高层次人才矩阵。2025年新增全职引进国家级人才2人,目前,研究院在职员工总数达159人(全职96人),其中科研人员139人(全职76人、博士36人、硕士40人),科研人员占比近90%;拥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3人,省级高层次人才12人,形成高层次人才为引领、中青年骨干为支撑、青年才俊为储备的金字塔形人才梯队。
科研攻关成果转化:
从实验室到车间
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双向赛道上,研究院积极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在关键技术攻关、知识产权布局、学术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牵头承担浙江省“尖兵”“领雁”重点研发项目8项,累计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29项(2025年上半年新增授权3项),发表高水平SCI论文50余篇,3项成果斩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覆盖中药新药研发、医疗器械创新、功能食品开发等全产业链条,破解行业“卡脖子”难题,多项技术已进入产业化应用阶段。其中,中医骨科机器人项目作为研究院上半年引入的“重量级”科研成果,从实验室研发到获得投资仅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充分展现了研究院成果转化的高效。
研究院一楼的文化墙,满满当当挂满二三十块联合研发机构名称的铜牌。浙江嘉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张贝贝和一起的12人团队就常驻于此,借助公共服务平台进行肺癌免疫治疗与骨关节炎治疗项目研究。“我们公司主要从事生物科技技术的研发,研究院的智能化设备齐全,公共服务平台又能为我们提供检测服务,所以我们选择在这里进行实验研发。”据了解,目前研究院内有诸多像“嘉臣生物”这样的企业,借助研究院的平台设备突破研发瓶颈,实现双创转化的共赢。
正式投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研究院面向科技市场建立“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服务链,先后签订横向技术合同17项,合同金额超1000万元;与“华润三九”“寿仙谷药业”等企业共建11个联合研发中心;孵化引进中医药科技企业8家……
“我们正加快构建‘需求牵引研发、成果快速转化’的良性循环。”寿旗扬表示,下一步,研究院将持续优化创新生态,让更多科研成果“落地生金”,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E2-B栋充满未来感的实验楼里,我们感受到的,远不止是仪器的高精尖,更多的是研究员们对中医药研究的满腔热忱。在这里,这份热忱汇聚成一股澎湃的力量,让精密仪器运转时,传递出的不只是科技的精准,更是为患者传承的生命温度。
从药学平台严苛的质量初筛,到研发团队对经典名方的深度挖掘与数据赋能,再到小试中试环环相扣推动产业转化,浙江中医药大学金华研究院精心搭建起了一座横跨“科研深谷”与“产业高峰”的坚实桥梁。企业在此借势腾飞,未来发展空间持续扩容,中医药绵延千年的“创新密码”,正在这一方充满现代科技律动的天地里,被层层破译、生动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