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餐桌上的“隐形杀手”米酵菌酸中毒
□记者 陈婺 通讯员 施良
炎热的夏天吃一碗凉皮或凉粉,清爽可口又开胃。然而,夏日的高温也让含淀粉类食物的保鲜期缩短,在不当的储存条件下,可能悄然变身成为米酵菌酸的载体,成为毒性极强且无解药的“口中杀手”。近年来,米酵菌酸中毒在国内多地时有报道,且多次出现中毒死亡病例,日前,区疾控中心发布一则关于米酵菌酸的科普,引导市民注重夏日食品安全。
一、米酵菌酸是什么?来自哪里?
米酵菌酸并非天然存在于食物中,而是由“幕后黑手”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在特定条件下大量繁殖后产生的剧毒代谢产物。这些细菌尤其偏爱温暖潮湿的环境,在富含淀粉的基质上繁殖迅猛。容易产生米酵菌酸的常见食物有:发酵的米面制品,如家庭自制发酵玉米面、糯小米、糯玉米面制品(如北方“酸汤子”、南方某些湿米粉、糍粑、汤圆粉等);泡发过久的银耳/木耳;湿米粉制品,如河粉、肠粉、粿条、米线等(尤其在储存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时风险剧增);变质的薯类淀粉制品,如马铃薯粉条、红薯粉等。
二、为何如此致命?
米酵菌酸的可怕之处在于其极强的毒性和无解药的现实。它的毒性远超氰化钾,只要1毫克即可致命。它还具有热稳定的特性,普通的蒸、煮、煎、炸等家庭烹饪温度(100℃以上甚至更高)完全无法破坏它。
米酵菌酸中毒无特效解药:目前医学上没有针对米酵菌酸的特效解毒剂。治疗以催吐、洗胃、血液净化(如血浆置换)、器官支持(保护肝、肾、脑)等对症和生命支持手段为主,效果有限,死亡率极高。
三、中毒后有多凶险?
米酵菌酸中毒后发病急,病情严重,发展迅速,病死率在40%以上。米酵菌酸中毒潜伏期多为2—24小时,最长可达3天,初期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为主(极易误诊),随即出现肝、肾损伤,严重者出现肝性昏迷、肾衰竭而死亡。
四、如何避开这把餐桌上的“隐形刀”?
拒绝高危自制发酵食品:尤其不要制作、食用家庭自制的发酵谷类、薯类食品(如酸汤子、吊浆粑、湿米粉等)。购买此类产品时务必选择正规厂家生产、包装完好且在保质期内的,并注意储存条件。
安全泡发木耳、银耳:冷水泡发时间最好不超过2小时,温水泡发不超过1小时。泡发好的木耳、银耳绝对不要隔夜或长时间存放,即使放冰箱也不行。泡发后如发现表面黏糊、有异味,坚决丢弃。
湿米粉、河粉等即食制品:这类产品保质期通常很短(一般不超过24小时)。购买后立即冷藏(4℃以下),并在一天内吃完。不买、不吃常温下过夜的河粉、米粉类食物,不要以为高温煮沸就能杀灭细菌,食物即为安全,米酵菌酸耐高温,煮沸根本无法破坏毒素。建议夏秋季节尽量不吃卫生状况不佳的街头河粉类等湿淀粉类食品。过期的河粉、凉皮等食物,一旦导致米酵菌酸中毒,救治费用数以万计乃至数十万元,且病死率高,要算好这一经济账,该舍弃的不安全食物应及时舍弃。
提高警惕,及时就医:食用上述食品后,一旦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不适,务必立即停止食用,保留可疑食物样本,并尽快就医,可清晰告知医生所食用的可疑食物,积极催吐或导泻,为抢救争取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