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9名社区矫正对象获红十字救护员证
社区矫正对象用行动诠释担当
本报讯(记者 王超亚)“6月参加培训取得了红十字救护员证,没想到8月就派上了用场,当时没想那么多,脑子里第一时间跳出来的急救知识告诉我该怎么做,我就做了。”近日,区司法局对社区矫正对象孙成(化名)挺身而出救人予以奖励,其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时间回到8月16日13时17分,浙江宏昌电器科技有限公司致远组装车间内,孙成看到隔壁工位的宋小刚(化名)突然站了起来,随后慢慢倒地。
“我当时立马上报了车间主任,然后冲到小刚身边,只见他牙关紧咬、四肢强直。”孙成蹲跪在地,左手托住宋小刚的颈部,右手扶住其背部,按照“就地放平、头偏一侧,保持气道开放”的要领。并采用急救培训老师强调的“癫痫急救三不原则”——不强行撬嘴、不喂水喂药、不强行按压肢体。
在确认口腔无异物后,孙成迅速解开宋小刚的衣领和腰带,观察呼吸是否正常,这名社区矫正人员,此刻眼神专注。发现宋小刚的抽搐逐渐减弱,呼吸也变得极其微弱和浅慢,这是无效呼吸!必须马上心肺复苏,他立即跪在地上进行胸外按压,掌心重叠、双臂伸直,按压深度5-6厘米,频率每分钟100-120次。车间的机械噪音仿佛消失了,只剩下他数着“一、二、三……”的按压计数,急救课堂上练就的救命技术此刻清晰展现在眼前。
13时32分,厂区门口传来救护车的鸣笛声,此时宋小刚的胸廓已有自主起伏,虽然仍处于昏迷状态,但生命体征趋于平稳。当医护人员用担架抬走宋小刚时,孙成才发现自己的工装已被汗水浸透,膝盖在水泥地上跪出了红印。“如果不是那次培训,我可能只会站在旁边发抖。”在东孝街道司法所,孙成笑道。
2025年初,因法律意识淡薄卷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案件的孙成被判处拘役四个月缓刑八个月,成为金东区司法局东孝司法所管理的一名社区矫正对象。“刚入矫时他总是低着头,劳动改造时也沉默寡言。”这是东孝司法所所长邵江琴第一次见到孙某的印象,37岁的他眼里满是对未来的迷茫。转机出现在今年6月,区司法局与区红十字会联合推出为社区矫正对象开设免费的应急救护培训班。
“当时通知参加培训时,所里不少人有抵触情绪,觉得是‘额外任务’。”孙成坦言自己最初也想找借口请假,但司法所工作人员的一句话点醒了他:“掌握一门救人的技能,比任何忏悔都更有力量。”6月的培训课上,他不仅笔记记得密密麻麻,还主动在模拟人上反复练习心肺复苏手法,直到教官说“动作标准,可以结业”才罢休。
“孙成的案例证明,社区矫正工作不仅是法律惩戒的延续,更是社会修复的重要环节。当我们给予矫正对象信任和技能,他们就能成为守护社会的积极力量。”区司法局党组成员曹兆浦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全区已有409名社区矫正对象通过应急救护培训获得红十字救护员证,全区社区矫正对象持证率达到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