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魂照故里:艾青故居的回望与新生
□记者 金佳衡 /文 王毅琳/摄
开栏的话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铭记峥嵘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区融媒体中心特别推出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红色印记” 系列报道。记者循着历史足迹,深入金东的革命遗址、遗迹和纪念地等,以镜头定格岁月痕迹,以文字镌刻抗战记忆,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深化爱国主义教育,让不屈的历史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奋进的力量。
初秋的畈田蒋村,艾青故居那黛瓦白墙的院落正静静伫立,门楣上“耕读传家”的古训历经多年风雨依然遒劲。院中那棵手植的枣树,枝叶婆娑间仿佛仍在低吟着艾青诗句里的诗意旋律。记者来到傅村镇畈田蒋村,在艾青故居讲解员黄慧的引领下,重溯诗人艾青以笔为剑的烽火岁月,触摸一座村庄守护精神灯塔的炽热情怀。
赤子行吟 战火淬炼的“人民诗人”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938年,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的泣血之问,正是其一生精神轨迹的生动写照。1910年,艾青出生于金东区傅村镇畈田蒋村,原名蒋正涵,由乳母“大堰河”抚养长大,她在艾青幼年时期给予的质朴温情,化作了艾青成年后灵魂深处永不枯竭的爱的源泉。1933年,艾青在狱中写就《大堰河——我的保姆》,以饱含血泪的笔触为底层劳动者立传,一举震动文坛,初露“人民诗人”的底色。
当抗日烽烟燃遍神州,艾青的诗歌迎来精神淬火期。1937年,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目睹山河破碎、民生凋敝。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他悲怆地写道:“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字字如冰锥刺向民族苦难的核心。其1940年创作的长诗《火把》则以燃烧的意象,呼唤着民众觉醒:“让我们的火把,照亮这黑夜的国家!”该诗磅礴的气势中,展现出我们民族的不屈气节与英雄气概。
1941年,艾青怀抱满腔热忱奔赴延安,担任《诗刊》主编。在延安期间,他创作了大量诗歌,出版了《雪里钻》《反法西斯》《献给乡村的诗》等多部作品。他以“黎明的通知”般充满希望的语言,将民族救亡的火种播撒至亿万心灵。这些诗篇不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鼓舞全民抗战、凝聚民族意志的嘹亮号角。他自觉将诗歌化为投向敌人的“匕首”与“投枪”,为延安及整个抗日文化阵地构筑起一道精神长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诗人”的称号正是对其以诗为戈、为民呐喊的至高褒扬。
故园守护 几度淬火铸就精神殿堂
走出艾青生平展厅,故居的现任管理员蒋光军轻抚斑驳木柱,讲述起一段守护的传奇。这位自1996年便扎根村里的老会计,亲历了故居从濒危到重生的全过程。“2005年,老书记急得睡不着——艾青住过的老房子,部分还在村民手里,梁柱歪斜,瓦片零落!”蒋光军回忆道。虽然当时村集体财力微薄,但文化抢救刻不容缓,“砸锅卖铁也要修”成为全村共识。村干部们一户户走访说服,艰难收回产权,启动长达七年的抢救性修缮。2006年,艾青故居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此后多年间,局部修缮从未停歇,故居最终成功跻身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这份守护的接力棒,在畈田蒋村联村干部杨建新手中也已传递了十多年。他见证了傅村镇政府对艾青文化保护的持续升级——近年来,当地将“艾青大道”结合诗句进行景观改造,让诗韵流淌在故乡街巷;连续举办多届艾青诗歌节,使“大堰河”的吟唱传遍四方。
更令人振奋的是2024年——畈田蒋村成功入选浙江省第四批未来乡村创建名单,标志着村庄发展迈入新阶段。以此为契机,艾青故居旁崛起现代化文化空间:新建的“共富工坊”中,村民将艾青诗句融入文创产品的设计之中;诗歌主题舞台上,《火把》的朗诵声伴着每晚的月光回荡。这些不仅成为展示诗人精神的新地标,更以文化赋能激活乡村产业,为故居保护注入可持续动力。从“抢救文物”到“活化传承”,再到“以文兴业”,畈田蒋村走出一条清晰的文化复兴轨迹。
诗魂永续 在希望的田野上播种未来
行走在畈田蒋村,艾青的诗意早已融入乡村振兴的肌理。据了解,近年来,省级一事一议共富项目于2024年11月顺利建成,共富大楼的入驻企业解决了畈田蒋村70多人就业,楼内设立的直播基地推广回乡青年的文创产品与工艺品,去年全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33万元。老旧小学闲置用地焕新成为共富产业园,村里的文创舞台也已投入使用。
“我们要让诗歌从书本里‘走’出来,变成可触摸的风景、可体验的生活。”杨建新看着修缮一新的艾青大道感慨。下一步,畈田蒋村将围绕“艾青诗歌”品牌持续发力:深化史料研究,策划沉浸式诗歌主题活动,开发文创衍生品,让诗的精神以更年轻的方式滋养人心。
在村小学的晨读课上,孩子们诵读《光的赞歌》,懵懂的心灵初次感知“燃烧自己、照亮时代”的担当。“艾青是‘人民诗人’,是畈田蒋村的灵魂。他的爱国赤诚,就是乡村振兴路上最亮的灯塔。”杨建新的话语朴素而有力。随着未来乡村项目持续推进,艾青故里正迎来新的蜕变——一条串联起艾青故居、艾青大道、共富工坊等多处的“诗意廊道”正在徐徐铺展。目前村庄还计划结合本土元素每月开展文化活动,不断提升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与满足感。
“在乡村旅游普遍面临同质化问题的当下,我们村选择与周边村落携手‘抱团发展’。”畈田蒋村党支部书记蒋俊森表示,从麻堰水库、“花花世界”,到2023年6月成功入选“浙江省城乡风貌样板区”的双尖山“诗歌桃源”名人风景线,再到施光南故居、艾青故居,这些文旅资源已串联成片,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品牌。这一品牌不仅为村庄及沿线区域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更推动畈田蒋村的文旅产业快步迈入了“2.0时代”。
午后阳光正好,穿过枣树虬枝,在故居庭院的墙面上投下斑驳碎影,宛如一行未写完的诗句。几十载光阴流转,艾青笔下“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早已化作安居乐业的沃土。如今的艾青故居已不再单纯是一座建筑,它是烽火诗魂的永恒栖所,更是一粒火种,持续点燃着后来者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在诗人深爱的田野上,新时代的希望诗篇,正由无数双手共同写就。当晚风拂过艾青故居的门楣,仿佛又听见《黎明的通知》在风中回响:“请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就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