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3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3版:红色印记

永不磨灭的抗战记忆:洞源乡与莲塘潘村的抗日烽火

□记者 方柯/文 马丹青 陈诗曼/摄

从莲塘潘溪滩旁的枪声到花花寺山林间的伏击,从24名日军被全歼的振奋到地方武装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在金东的抗战史上,莲塘潘伏击战与花花寺伏击战虽规模不大,却镌刻着中国军民“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时至今日,张根法老人仍清晰记得战士们牺牲前依然牵挂百姓、写下护民标语;徐作富老人谈及军民协同的战果时,眼中依旧闪烁。岁月拂过旧战场,溪流依旧潺潺、山林愈发苍翠,而那段烽火岁月里的赤诚与勇气,早已化作这片土地上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指引着后人在铭记中守护和平,在传承中续写荣光。

花花寺伏击战与洞源乡的抗日烽火

在金东区源东乡(解放前称“洞源乡”),双尖山麓的苍翠林海间,法华寺静静伫立,当地百姓亲切称其 “花花寺”。寺旁那条蜿蜒曲折、素有“十八湾”之称的山路,东接义乌萧皇塘,西连杨公村,曾是往来交通要道,更在80多年前的抗日岁月里,见证了一场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神话的英勇战斗。如今,家住源东乡长塘徐村的徐作富老人,每每提及这段历史,仍难掩激动,仿佛那段烽火岁月就在眼前。

“那是1942年农历十月十四,天气已经有些凉了,但咱洞源乡子弟兵的热血,烧得正旺!” 徐作富老人的记忆,从一支年轻的抗日武装说起。彼时,由洞源乡子弟组建不久的新四军金萧支队第八大队三中队,正驻扎在义乌一侧的坟庄。这支队伍虽只有30支步枪,装备简陋,子弟兵们却个个怀揣保家卫国的赤诚之心,日夜守护着家乡的土地。

就在这天,萧皇塘村的群众匆匆赶来报告,盘踞在大小葑门据点的日军,刚刚对周边村庄进行了一番抢掠,正满载着掠夺的物资,沿花花寺方向的山路返回据点。“消息传来,中队长徐作猷同志没有半分犹豫,当即决定在花花寺设伏。”

很快,三中队的战士们悄悄行动起来,借着山林的掩护,迅速进入预设的埋伏阵地。没过多久,一队日军便大摇大摆地出现在视野里,他们扛着枪,抬着抢来的粮食、衣物,全然没有察觉到潜藏的危险,依旧一副不可一世的模样。

当敌人完全进入伏击圈,徐作猷中队长一声令下。 刹那间,30支步枪同时开火,枪声在山谷间轰然回荡。毫无防备的日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打得晕头转向,顿时乱作一团,人仰马翻。“那战斗打得真解气!前后也就三分钟,4个日军当场被击毙,还有2个被打伤,而咱们三中队的战士,一个都没受伤!”说起这场胜利,徐作富老人的眼睛亮了起来,“这可是咱刚组建的地方武装,凭着勇气和智慧,实实在在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鬼话,让乡亲们都看到了抗日的希望!”

花花寺伏击战的胜利,如同一颗火种,迅速点燃了洞源乡的抗日烽火。在接下来的两年里,第八大队的战士们在这片土地上,与日伪军展开了一场又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用热血和生命守护着家乡。

徐作富老人至今仍清晰记得老一辈人口述的那些峥嵘战斗:1943年6月,长丰垅伏击战,三中队战士精准打击,击毙伪军1人、击伤1人,还缴获了1支步枪,给了伪军沉重一击;同年7月,长塘徐一带爆发激战,战士们与日军顽强对抗三个多小时,最终击毙日军3人、击伤2人,用坚守诠释了“寸土不让”的决心;7月21日,俩头塘阻击战打响,战斗持续了整整五个小时,硝烟弥漫中,战士们奋勇杀敌,共击毙敌人9人、伤敌8人,狠狠挫败了日军的嚣张气焰;8月,洞殿口伏击战中,战士们更是一举全歼来犯伪军,打死5人、俘虏4人,打出了地方武装的威风;到了1944年3月,山后垅追击战虽未取得重大战果,却让日军彻底胆寒,仅仅三天后,他们便仓皇撤出了洞源乡最后一个据点,从此,洞源乡的土地上,再也看不到日军的踪影。

军民一条心,溪口村党支部带头组织群众支援前线,有的帮忙运送弹药,有的冒着危险救治伤员;各村的情报网更是灵敏,只要发现日军动向,消息很快就能传到部队;妇救会的妇女们也不闲着,日夜赶制布鞋,一双双布鞋里,满是对子弟兵的牵挂;农会则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为部队解决后勤保障问题……正是这种生死与共的军民鱼水情,筑起了洞源乡抗日的铜墙铁壁,让任何敌人都攻不破、打不垮!

如今,岁月流转,双尖山麓早已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山间的风拂过树林,仿佛还在诉说着当年的战斗故事。

莲塘潘伏击战

“当时有一个通讯员混在日本鬼子当中,他得知日本鬼子要抢粮的消息后,马上通知八大队。”曹宅镇潘村村民张根法根据老一辈的叙述,回忆起80年前那个硝烟弥漫的莲塘潘伏击战。

1945年5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迎来胜利曙光,苏联红军攻克柏林,纳粹德国宣告无条件投降。可即便如此,侵华日军的侵略铁蹄依旧没有停歇。“新四军金萧支队第八大队在5月12日的晚上,就知道日本鬼子要从曹宅据点出发到莲塘潘村抢粮,共有日军24人。”张根法回忆道,语气中带着对过往的凝重。“因为暗号被日军发现,隐藏在日本鬼子的那个通讯员遭到日军残忍杀害。据老辈人回忆,这位牺牲的通讯员,姓胡。”

面对日军即将抢粮的紧急情报,此时的莲塘潘村,顿时成为抗战舞台的中心。第八大队指挥员们连夜研究敌情,制定作战方案。中共金萧地委委员陈雨笠和第八大队大队长李一群亲率部队,八大队的战士们趁着夜色隐蔽行军,于次日凌晨前悄然占据溪流两侧山头,将伏击圈悄然收紧。

13日天刚蒙蒙亮,日军分队便端着枪、扛着粮袋,大摇大摆地走进了莲塘潘村。“那时候莲塘潘村两面是山,中间一条溪流穿村过,是打伏击的好地方。战斗开始的时候,八大队埋伏在溪滩两旁,当敌人完全进入伏击圈,将其击毙。” 张根法的声音陡然提高,首轮打击中,几名日军应声倒地,剩余敌人慌忙伏地抵抗,却不知早已陷入腹背受敌的绝境,后山埋伏的八大队主力随即开火,机枪、步枪的轰鸣声在山谷间回荡。

“经过一小时激战,24个日军全部被歼。缴获轻机枪、掷弹筒、步枪及大批弹药。”张根法语气高昂地说,就在战斗结束后不久,5月26日,第八大队又乘胜出击,在浦江黄宅捣毁日伪据点,全歼日伪军一个加强中队,接连两场胜仗,让浙中抗日军民的士气大振。

胜利的背后,是鲜血的代价。战斗中,第八大队副班长徐中秋、战士傅加森、余加乐与情报员王金松四人壮烈牺牲。“战士们怕鬼子报复,部队一边疏散群众,一边在村里墙上写标语:‘鬼子们,你们吃了点亏,不要到老百姓头上出气!’” 说到这里,张根法哽咽道。

那时在党的领导下,莲塘潘村早已建起农会、妇救会、自卫队,六个情报联络站遍布周边村落,剃头匠在理发店听敌情,农妇在田间地头传消息,就连村里的孩子,都知道见到陌生鬼子要赶紧报信。“战士们的草鞋是村民连夜编的,伤兵是老百姓藏在柴房里照料的。”

1998年,曹宅镇在莲塘潘伏击战遗址建起“胜寇亭”,原第八大队参谋长施枚将军亲笔撰写碑文,将这段历史永远定格在浙中大地。如今,亭前的溪流依旧潺潺,山上的树木愈发葱郁,唯有纪念碑上的文字,静静诉说着那段军民同心、共御外侮的峥嵘岁月。

“这不是一场小仗,这是咱中国人跟鬼子拼命的见证!”这些年,张根法常给村里的孩子讲当年的战斗故事,“要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好日子是怎么来的。咱得记住历史,守住和平,让英雄精神一代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