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4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3版:副刊

在这里 我找到了安放理想的地方

□ 鲁珂帆

亲爱的转型中国读书会:

提笔写下这封信的时候,我的心中涌起许多温暖的回忆。转眼间,转型中国读书会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十年,足以让一粒种子长成大树,也让无数像我这样的学子,在读书会的陪伴下成长、思考,走向更远的地方。

我与读书会的缘分,始于大一下学期。那时的我对于大学生活还带着些许迷茫和好奇,在一位学姐的介绍下,第一次走进了SC101教室,那场关于“人工智能与生活”的调研汇报,至今仍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台上同学们思路清晰地阐述,台下刘炳辉老师幽默而又犀利地点评,让我第一次感受到思想碰撞的魅力,也让我瞬间被这个集体积极、开放、向上的氛围所吸引。

真正让我融入读书会的,是大一暑假那次在宁波象山的暑期调研。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参与田野调查,跟随刘老师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走进茅洋乡的花墙村、白岩下村和文山村。白天,我们走访村民、村干部,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乡村旅游发展的脉搏;夜晚,大家围坐一起,交流白天的所见所思,思想的火花在此刻交流与碰撞。我还记得那个时候的自己,腼腆、紧张,在发言时总是不自觉地低下头。刘老师一次次鼓励我:“你还是得多说说。”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

虽然在整个读书会期间,我更多时候是作为一个倾听者,默默吸收大家的观点、感受集体的能量,但正是这种包容、鼓励的环境,让我逐渐敢于表达、乐于交流。读书会于我,不仅是一个社团,更是一座桥梁,连接了理论与现实、个人与群体、理想与实践。

后来,因为读研、工作等原因,我参与活动的机会变少了,但我始终关注着读书会的动态。看着它从几十人的小团体,发展成为几百人的大家庭,从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每次翻看读书会的微信公众号,看到许多国内的知名学者来到读书会分享交流,我由衷地感到骄傲和欣慰。

去年十二月,我有幸受邀回到母校,参加读书会十周年的庆典。当时的我刚刚参加工作,独在异乡漂泊,正处在人生角色转换的迷茫之中。那天的宁波寒风凛冽,但来自天南地北的大家:吉林、福建、山西、舟山……无不如约而至。有人带着孩子,有人怀着身孕,有人刚成为父母,也有人正面对生活的挑战,但无论境遇如何,我们都在那一刻选择回来,回到这个曾经给予我们力量和温暖的地方。有些面孔我从未见过,却一见如故;有些声音我多年未闻,却依然亲切。

第二天的早晨,刘老师在群里写下一段话,我反复读了好几遍:“到底什么原因,让大家如此不可思议?……深层次的,还是在这个市场化和城市化时代,大家太孤单了。他们重视一个难得的共同体……大学,是人一生都永远怀念的出发地、理想城、能量场、营养基,回到母校,回到老师身边,汲取力量再出发!”

我深以为然,转型中国读书会,正是这样一个具有深厚凝聚力的共同体。它不仅仅教我们读书,更教我们如何思考、如何共处、如何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它让我们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找到一方可以安放理想、信任彼此的土地。

心系天下,刻苦读书,修己助人,知行合一。感谢读书会,感谢刘老师,也感谢每一位曾经一起讨论、一起调研、一起成长的伙伴。是你们让我看到更大的世界,也是你们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十年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而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记得:我曾是这里的一员。

2025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