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牵石榴红 文化交融金丹亲
——2025金东丹巴对口交流活动歌舞剧《婺水东女情》侧记
□记者 金佳衡/文 朱佳虹/摄
10月15日,中国婺剧院内灯火璀璨,掌声如潮。一场跨越2000多公里,融合汉藏两族文化的艺术盛宴——“浙里石榴红 金丹一家亲”2025年金东丹巴对口交流活动大型原创歌舞剧《婺水东女情》在此倾情上演。
该活动由金华市委统战部(民宗局)、金华市发改委、金华市文广旅游局、金东区人民政府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两地多部门共同承办,高校、卫健、共青团等多元力量协办,金东与丹巴90余名演员联袂呈现,从筹备到演出,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两地的心血。
一台剧,两地情。
开篇“序·东女古韵”中,东女国女王带领族人站在墨尔多山脚下的场景,一登场便抓住人心。现场观看的学生李玥兴奋地说:“仿佛把远古的故事直接搬到了眼前,让我特别好奇接下来会讲什么故事。” 通过《梦景泉边》的背水姑娘、《耕耘春天》的踏露耕春、《田间趣韵》的歌声斗趣等场景,《成人礼》中女孩梳“角角”发髻感念亲恩,《顶毪衫》展现青年男女以歌传情的独特婚恋习俗,让观众对丹巴百姓的日常风貌与浓郁的民族风情有了具象化的了解。
如果说前两个篇章是丹巴文化的“独奏”,那么第三篇章“山海情深”便是金东与丹巴文化的“合唱”,处处都是两地融合的亮点。
区文化馆对歌伴舞《在希望的田野上》进行了创新改编,让经典曲目焕发出青春活力。“原来这就是施光南的家乡,和我们丹巴的春天一样有希望!”一位丹巴演员看完演出后,忍不住感慨道。两地演员共同演绎的《母亲是中华》与谢幕主题歌《东女神韵》则见证着“中华一家亲”的深厚情感。
整部歌舞剧之所以能将金东元素与丹巴文化无缝串联,离不开一个巧妙的叙事设计——以金东援建干部“金丹”的视角为线索展开故事。“金丹”并非真实人物,而是艺术性创作的名字,“金”代表金东,“丹”代表丹巴,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两地兄弟情”的象征。剧中,“金丹”从初到丹巴时渴望聆听岁月回响,到与旺丹、格玛等丹巴百姓并肩奋斗,再到最后与大家共同唱响民族团结的赞歌,串联起歌舞剧五个部分,层层铺展出一幅文化相融、情感相依的生动画卷。
“丹巴的山水像被遗落的调色盘,金东的戏韵是江南流淌的灵秀风骨,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两抹亮色揉进同一幅画卷里。”谈及《婺水东女情》的创作初衷,主创团队这样说道。自金东与丹巴建立对口支援关系以来,产业协作、民生改善的成果不断涌现,但如何让两地文化深度交融、让情谊真正扎根人心,成了新的课题。于是,以艺术为桥、以故事为绳,打造一部展现“金丹情缘”的歌舞剧,成了两地共同的心愿。
为了让这部剧既有“丹巴味”又有“金东风”,两地团队从一开始就开启了“云端+线下”的协作模式。副总导演兰坎布带领当地演员历时一个月精心编排,从祈愿姿态到对歌细节,每个动作都源自嘉绒传统。金东团队则致力于将婺剧文化与现代艺术手法融入创作,在服饰搭配、曲目改编上反复打磨,追求“1+1>2”的文化融合效果。
“从墨尔多山到婺江之畔,我们不是客人,而是归人。”剧中泽郎的一句台词,道出了金东与丹巴的真实情谊。这部歌舞剧的背后,不仅是文化的交融,更是两地在对口支援中“双向奔赴、共同成长”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