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7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2版:要闻

从“能就业”到“好就业”

金东为残疾人托起稳稳的幸福

□记者 徐盼 廖怡晴

“今天编什么花样?”11月3日上午,走进岭下镇残疾人之家,各式藤编材料整齐摆放,三五名残疾人朋友围坐一起,指尖翻飞编织着藤包。靠这门手艺,每人每月可增加500元到2000余元不等收入。

近年来,我区将残疾人就业作为缩小“三大差距”的重要一环,通过“政策赋能+服务提质”双轮驱动,构建“技能培训—岗位适配—权益保障”全链条就业支持体系,如今全区有持证残疾人1.26万人,其中就业年龄段残疾人3795人,综合就业率78.49%,位列全市第二。

培训掌握技能 就业路越走越广

残疾人就业不仅是收入来源,更是他们融入社会、赢得尊重的通行证。

近年来,区残联全面落实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政策,根据残疾人实际需求,每年开办网络直播、剪纸、手语、面点、种养殖等培训班,提升残疾人动手能力和职业水平,实现高质量就业。其中,藤编课程因操作灵活、适配性强,广受学员青睐,一股“藤编热”在全区蔓延开来。

“今年7月我们组织开展了藤编培训,第一期大家反响就很热烈,后来又增加了两期。”区残联工作人员王妍说,参加培训的除了残疾人,还有各个残疾人之家的管理人员,大家掌握编织技巧后,回去又手把手地教给其他残疾人。

“从学习藤编到现在,我们这里已经卖出了90多个包包,为残疾人带来总计1万余元的收入。”岭下镇残疾人之家负责人朱一大说,为了拓宽销路,管理人员还化身“线上推销员”,上网搜集时尚款式与流行花色,通过社交媒体宣传,并利用节假日去景区摆摊。订单纷至沓来,甚至吸引了永康等外地客户。

58岁的朱卫云虽有智力残疾,却是编织能手,至今她已卖出了20多个竹编包包,单价从50元到200元不等,收入近4000元。“刚开始编的时候手很痛,但我还是坚持下来了。”她告诉记者,中型和大型包需要编2-3天,小的斜挎手机包1天就能编3个。她嘿嘿一笑,又低头忙活起来:“我现在手头上还有一个预订单,要赶紧编了。”

朱卫云很珍惜在“残疾人之家”的生活:“大家都很照顾我,能找到一份工作非常不容易。”从最初需要别人帮助,到现在能独立创作、实现价值的转变,劳动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收益,更重塑了残疾人的自信心。

据了解,区残联在全区13个“残疾人之家”采用“日间照料+辅助就业+社区融合”模式,为460余名残疾人提供了就近就便的日间照料、康复指导和辅助性就业服务。同时,针对心智障碍青少年等群体,探索设立类型化、特色的残疾人之家,提供更精准的服务。

派遣筑牢底气 就业路越走越稳

促进残疾人就业,不仅需要内部培训,更要做好外部帮扶性就业。企业与政府通力协作,为残疾人铺就一条更为稳定的就业大道。

“每月能有稳定的收入,还有社保,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今年6月,残疾人徐小霞的生活因一份“派遣”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现在每天早九晚四,在熟悉的“残疾人之家”即可完成远程“打卡”岗位。

今年以来,我区积极落实浙江省专项政策,推行“帮扶性就业派遣”模式,破解智力、精神和其他重度残疾人的就业难题。“我们联合税务等部门开展政策上门行动,针对企业残保金计算、减免条件等开展专题培训,此外组建了助企服务专班,针对派遣流程中用工备案、薪酬发放等难点进行点对点服务,梳理简化派遣流程,搭建起了一条残疾人之家与用人企业之间信任的桥梁。”区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章桂宣说。

如今我区已与金义东轨道交通公司、市社发集团等企业签订帮扶协议,建成源东、曹宅、傅村、岭下4个“帮扶性就业基地”,累计派遣85名残疾人上岗,通过该模式既为残疾人提供了稳定的收入,也为企业履行按比例安置残疾人义务提供了合规减负的新路径。

源东乡残疾人之家是全区最早建成的帮扶性就业基地。47岁的徐小霞在这里享受稳定的工作保障,她与伙伴们每月都能获得不低于2260元的最低工资,并享有规范缴纳的“五险”。“最低工资加上手工活,一个月也有不少钱嘞。”徐小霞说起收入,藏不住笑意。

“他们现在有了固定工资托底,心里有安全感,每天做手工也更有干劲。”源东乡残疾人之家负责人施小英告诉记者。

一门手艺、一个岗位、一份收入、一份尊严,金东多渠道推动残疾人就业,用实际行动托起他们稳稳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