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1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1版:头版

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增长

金东加快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体系

本报讯(金华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苏宣萌)5家企业入选最新批次的金华市企业技术中心名单;新培育科技企业31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8.23亿元……今年以来,金东区着力促进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依托各类科创资源结出累累硕果。

科创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得益于金东区叠加优势资源、促进融通创新,打造出滋养创新主体的科创“生态雨林”。在位于金华市双龙人才科创中心的浙江番茄智能设备有限公司展厅内,各种创客玩具、地标建筑摆件有序陈列,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全都由3D打印机打印而成。

“团队从事3D打印机软硬件开发多年,依托‘AI大模型+高速3D打印’技术,新推出的产品在海外备受青睐,订单量已超1万台。”该公司负责人刘家亮介绍,目前团队成员有几十人,产品研发人员占比超50%,已申请多项海内外专利,四头3D打印机等产品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远销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等。

要将企业的潜力转化为实力,提升其自我造血能力是关键。得益于政策红利的高效触达,“番茄智能”等入驻双龙人才科创中心的项目可享受最高300万元研发补助、2亿元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科创基金等政策“组合拳”。“有了资源和资金,我们会不断加大在研发端的投入,包括充实研发人才团队、申请专利,以及开拓不同的应用场景,才能不断地跑在同行前面。”刘家亮说。

作为G60科创走廊的承载地,近年来,金东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建设金漪湖科创策源地、双龙人才科创中心、信创“万亩千亿”等新产业平台,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人才为主力、市场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体系。

方亮从事超细复合粉体、分散浆体材料产品研发与应用多年,他看好科研成果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前景,但对于在哪里落地举棋不定。在相关部门的积极协调下,方亮的团队与金东区投促中心等部门充分沟通、有效对接,最终选择落地金东区。“这里为我们提供了贴心优质的服务,让我坚定了在这里创新创业的信心和决心。”方亮表示,相关项目即将完成产线建设,实现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如今,金东区已和浙江大学、香港大学等一批高校建立合作机制,通过院校直投、校企联投、资本跟投等方式,有效打通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1—9月,该区新建院企联合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8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达15.1亿元,同比增长13.26%,增速居全市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