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8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2版:新闻

Z世代年轻人,为攒钱“花式整活”

对于Z世代年轻人,如果你的印象还停留在“先享后付”的超前消费主义和“早买早享受”的月光一族,那真是大错特错了。如今,“搞钱”“攒钱”成了不少95后00后心照不宣的生存法则,并逐渐撕掉“月光族”的标签。

回归现金、强制储蓄、投资黄金与基金……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爱上了“攒钱”,甚至可以说为了存钱“奇招百出”。在社交平台上,这类关键词也成了新晋流量密码:以小红书为例,单“攒钱”这一词条就有超16亿的浏览量;在豆瓣上,名为“丧心病狂攒钱小组”的成员已高达63万人,该小组以“存钱”为主要讨论话题。

回归现金成攒钱新方法

对年轻人而言,信用卡、花呗是再熟悉不过的超前消费方式,但也是因为电子支付的便捷和流行,让很多人感到“花钱越来越没有仪式感”。渐渐地,就有人兴起回归现金的风潮,以此“督促”自己攒钱。

95后姑娘陈彤毕业7年,在金华一家国企工作。从前年开始,她通过“回归使用现金”的方式开启攒钱第一步。

“刚毕业那会儿花钱大手大脚的,但现在每个月都能稳定地存一笔钱,马上就能突破六位数了。”陈彤说,刚工作的那几年,每逢618、“双11”等促销节日,她总会“凑单”买东西,结果一些账单直到去年才还完。“信用卡和花呗都可以免息分期,眼看超前消费的金额越来越多,每个月工资一发下来还完款就所剩无几,我这才发现问题。”

陈彤认为,电子支付便捷流行,很多时候动动手指钱就花出去了。两年前,她在微博上刷到一个存钱博主通过使用现金的方式增加花钱的仪式感,“把工资从银行里全取出来,就会真实感受到卡里的一串数字是这样厚的一沓钱。”

在这个过程中,陈彤关掉花呗、解绑信用卡,随身带钱包出门。虽然有时并不那么方便,但也克制住了乱花钱的欲望。“改成线下消费以后,看着钱包渐渐瘪下去,花起钱来就会有‘肉疼’的感觉,付钱之前就会更理性。”

社交软件流行起“攒钱搭子”

打开年轻人“云集”的小红书、豆瓣等社交平台,输入攒钱关键词,会发现一种名叫“假装存钱”的储蓄方式很受00后欢迎,相应的群组讨论热烈。

一个名为“12存单法”的帖子热度很高。23岁的盛方工作一年,就通过这种方法存下了一张万元银行存单。盛方告诉记者,这种存钱法是每月在银行存入一张一年期的存单,次年取出前一年已到期存单的本金和利息,并连同当月需存入的金额继续存入一张新的存单,以保证手头始终有12张存单。“在网上,我们有一群互不相识的‘攒钱搭子’,彼此之间会相互督促。”在他看来,通过固定存单存钱很有成就感,坚持一段时间很“上瘾”。

很多年轻人在“12存单法”的基础上,又创新出了“24存单法”“36存单法”,即在12张存单的基础上继续往上“滚存”。

除了这种相对传统的存钱方式,社交软件上还有不少年轻人把攒钱玩出了花样,其中最为流行的就是通过类似于剧本杀的方式主动存钱。支付宝小荷包里就有“剧本攒”功能,郑丰就曾参与过其中几期活动。

郑丰解释,所谓的“剧本攒”就是通过给自己设立一个人设或虚拟的故事情节,根据人物、事件的走向拨出一部分“开支”,在实际生活中把对应的金额存下来。其中一期模拟的是“环游世界”,他在一个月时间里攒下了4768元。“这种通过网友编故事、玩游戏的存钱方式实时互动,让存钱更加轻松愉快,充满趣味性。”

黄金、基金都是“香饽饽”

攒钱只是第一步,不少年轻人从单纯的存钱迈向投资理财的新阶段。

随着黄金价格的上涨,不少年轻人加入“淘金大军”。过去两年,25岁的徐胜涵每年过年都会用年终奖买黄金投资。“一般买20克左右的金条,变相存钱了。”徐胜涵说,这源于父母的习惯,此前父母每年都会购买少量金条,“最早买的第一批黄金价格仅有200多元/克,当时买了100克,如今已涨到550元/克左右。”

徐胜涵身边也有不少朋友,喜欢购买小金豆、金瓜子等产品进行小投资。“每个月攒两个就当存款了,作为小投资已经很划算了。”00后金媛丽说,“小金豆、金瓜子都是小克重产品,多则1克,有的只有0.1克,购买门槛比较低,一点一点慢慢攒没压力,放在小玻璃瓶里还很好看。”

值得一提的是,也有不少年轻人开始跨入基金、股票等更高门槛的理财项目。

支付宝数据显示,余额宝用户中有2000万00后选择定时存钱,640万00后设置了边花边攒,消费一笔就得攒一笔。小荷包的用户中00后占了四成,近一半开启了自动攒计划“无痛攒钱”。

本报记者 汪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