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读书暖阳斜
◇文丨仇士鹏
秋像是四季里的中年。
人间变得疏朗,流水瘦了,阳光矮了,树枝像是古朴的简笔画,用一两枚落叶点顿出经年的静谧与安宁。人也变得内敛,收起张扬了两季的羽翼,从空中缓缓落到地上,沉稳而踏实地前行。
微凉的季节里,适合读微凉的文字,比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翻过《记忆与印象》和《奶奶的星星》,一直读到《想念地坛》与《扶轮问路》。那种关切着永恒、博大爱愿的思索,恰好与秋天清冷的气质相合。“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一些答案只有在天时地利与人和都兼具的情况下,才会在转山转水后,转过年轮与我们相遇。
每个人对生命都有自己的视角,经过了又一年春夏,到了秋天,在那些宏大的命题中,我们究竟走了多远,又欣赏了多少风景?这世上,总有一些事物黄了又绿,绿了又黄,也总有一些事物生生不息,四季常青。重要的是,每一年,我们都在向上,每一年,书页里都会留下更多笔墨。
秋天也适合读一些亮堂的文字,和金色的阳光一起晴朗自己的胸臆。《托尔斯泰谈幸福》中写道:“时间在我们之后,时间在我们之前,在我们存在的时候不存在时间。”我时常回味书中关于存在与爱的阐释。秋天,万物凋敝,这是一个萧条与孤独的季节,但存在与爱作为生命亘古的主题,从不会在任一时段里黯然失色。与人群、与世间、与所有的一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生活在当下,也生活在形形色色的爱中。忽然发现,生活,甚至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一种最高的幸福。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份秋日的明媚,映照了千年,始终未曾在人们的笔下缺席。抚摸着米色的书页,眼中有光的人们总能在某种光与光的引力作用下,寻找到阳光在多年前留下的晏晏微笑和款款柔情,灿然若金。
林语堂在《秋天的况味》中写道:“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熟的温香罢了。或如文人已排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练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这样的况味,既属于秋天,也属于每一个沐浴在书中琅琅秋声里的人。
秋日读书,暖阳微斜,恍若微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