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荣光50载
“讲大书的老盛”出书了
今天我亮相
喜欢曲艺的金华人,对位于金东区孝顺镇的和风书社一定很熟悉,这里曾是金华道情曲本和说唱艺人的大市集、大本营。对于“讲大书的老盛”——盛根旺也一定有所耳闻,他是和风书社的创办人。日前,盛根旺的新书《我与和风书社》出版了,书中记载了和风书社10余年间的所有重大社会文化活动。打开细细翻阅,他的故事和书中的故事一样,意味悠长。
从田间地头讲到城里茶馆
坐满“听故事的人”
盛根旺是金东区鞋塘办事处曹村村人,成为一名说书先生,与他自小爱看书的习惯分不开。“当年我错失上大学的机会后,只能在日常劳作之余,四处寻觅,看一些古典小说成了我唯一的消愁良药。”盛根旺说,不少古典小说内容有趣,在田间劳作间歇,他与五六个村民围坐闲聊,就把看到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当时的生产队长是个故事迷,每天上午、下午休息时间都要我讲一段故事,并每天给我加计1个工分。”久而久之,盛根旺成了村上的故事大王,每天都有人来请他讲故事。
1976年,盛根旺从农村来到金华城区,正式开启了以说书为生的民间艺人生涯。
兰溪门茶馆是盛根旺进驻的第一个点,经验丰富的他一开场便吸引了不少茶客,便固定每天开日夜两场,“日场能有三四元收入,而夜场能有五六元收入,一天下来有10元左右的收入,能抵得上农民近一个月的劳动工分值”。一个月下来,盛根旺收入接近300元,非常可观。
在兰溪门茶馆待了6年,盛根旺在金华曲艺圈里有了个响亮的名号:“讲大书的老盛。”后来,他先后在人民广场时春亭茶楼、小码头红光茶点店、上浮桥茶店、兰溪香溪等地说书,成为“金华说书”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这个说书先生是真正扎根于人民、为人民说书讲传的。”国家一级演员、浙江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周子清这样评价盛根旺。
创办和风书社
让曲艺人找到回家的路
改革开放后,电视机走入寻常百姓家,茶馆里的说书人渐渐消失,村里也不再请说书人。金华说书和金华道情几乎退出了社会文化舞台。“1989年,金华的曲艺人基本已改行,我也弃艺从商,做起了汽车配件生意。”让盛根旺没想到的是,十几年之后,他还会做回老本行。
2006年,盛根旺受邀接任金东区曲艺家协会主席。怎么促进传统曲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曲艺活起来、火起来?盛根旺一直在寻找破解之法。在金东区文联的指导下,书院模式慢慢浮出水面。2007年7月,他在金东区孝顺镇老区公所的办公场所,创办了和风书社。“我想创办一个曲艺书场,让曲艺人有个展示才艺的场所,有个可以立足的曲艺之家,这样曲艺文化才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和风书社以唱道情、讲故事为主,朱顺根、朱流荣等道情艺人也经常上台献艺,盛根旺的“老盛说新闻”栏目更是深入人心、独具特色,用方言说书的形式把社会时事和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讲出来,把新闻故事化、现场化、形象化,让听众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回忆往昔
将历史镌刻在纸页上
2018年,盛根旺因年近八旬,请辞不再连任金东区曲艺家协会主席一职。但和风书社的许多文化盛事和点点滴滴在盛根旺心里总是挥之不去,“我就想以文字来记录那段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光辉灿烂的历史”。
和风书社的故事,都装在盛根旺的心里。大大小小的事迹,他都记录在日记本上,10余年下来,记录了厚厚一沓。盛根旺不会用电脑,文稿全部手写而成,遇到一些生僻字,他就查字典,然后再拿去打印店打出来。他用自己的语言和个人经历,将和风书社的历史镌刻在纸页上。
“我把每个道情曲本戏名及说唱的起始和结束时间都做了详细的记录,《我与和风书社》也成了金华道情和说唱艺人在这一历史时期的‘数据库’。”盛根旺说。
本报记者 蔡文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