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6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4版:生活时空

美味花结 越做越精致

每年秋冬时节,周玉萍就开始制作花结,不少市民对这款传统零食印象深刻。它的外形小巧玲珑,像一朵朵立体的花,吃起来香脆可口。

周玉萍是磐安县玉山镇向头村人,当地的花结主要是用糯米粉和番薯做的。“在我小时候,每年10月,番薯收回家,整个村子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花结,过年时用来招待客人。”将番薯蒸熟后去皮,加入糯米粉拌匀,上蒸笼蒸熟,趁热揉成面团。然后擀成薄薄的面皮,切成小方片,再对折成三角形,像剪纸花一样剪几刀,将不同的角捏拢,花结就成型了。晾干后放到油锅里炸一下,便成为大人孩子都爱吃的美味小零食。

周玉萍从小就喜欢跟家里的大人一起做花结。看到简单的食材“大变身”,她心里很有成就感。后来,村子里做花结的人变少了,而她由于兴趣所致,依然会在过年时做一些花结送给亲戚朋友吃。“我做美食好像有点天赋,也喜欢钻研。”在她手里,花结的口味变得越来越多,颜值也越来越高。2022年,她还被评为第八批磐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结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现在,周玉萍用来制作花结的食材五花八门,包括南瓜、紫薯、艾草、酒糟、山药、茯苓、陈皮等。不同食材自带的色彩,让花结看起来更加赏心悦目。“每次尝试新品种的时候,我都要不断调整配比,这样才能做到既好看又好吃。”比如艾草加多了太苦,加少了颜色就不好看。同样是紫薯,可以把它榨成汁或者煮熟,也可以直接用紫薯粉,不同方式做出来的花结,口感和颜色都不一样。“经过一番比较,我最终选择把紫薯煮熟再拿来拌粉,这是最好吃的一种做法。”

花结是纯手工制作的,越精致越费时,每人每天只能做一斤左右的糯米粉。周玉萍说,因为花结出货量少,所以价格不会太便宜,不过很多人依然愿意为此买单。有时,她带着自己制作的花结亮相非遗市集、农产品展销会等,都很受瞩目。

除了磐安,武义、永康等地也有制作花结的传统,制作方法差不多,选用的食材略有不同。在武义县壶山街道项山干村,60多岁的老徐夫妻和另外七八个村民最近都在忙着做花结。“花结是我们的特色产品,口碑挺不错的,每年都能接到很多订单,从10月份一直做到过年。”他们主要根据客户的需求来选择食材,制作不同颜色和造型的花结。为了应对阴雨天气,他们还专门准备了一间烘烤房,用来烘干花结。

64岁的傅女士年轻时曾经在丽水云和住过一段时间,从当地人那里学会了花结的制作方法。“我是用番薯、毛芋和糯米粉做的,不加糖,番薯自带一点甜味,吃起来刚刚好。”她怕麻烦,通常会一次性多做一点,造型上自由发挥,晾干后保存起来,随吃随炸。

武义县熟溪街道水碓后村的张国英也有丰富的花结制作经验,做法都是老一辈传下来的。“我们的食材主要是糯米粉,有时会加点豆腐渣,再根据个人喜好用糖或者盐调味。”她曾带着全家人一起做花结,小孙子对此特别感兴趣,做的时候兴致勃勃,吃的时候停不下嘴。听说小孙子所在的班级打算组织一次花结制作活动,张国英觉得很有意义,她很乐意看到传统零食被更多人了解、喜爱。

本报记者 姚艳霞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