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2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2版:两会特别报道

姚方锐:以科技创新 为未来农业持续注入活水

农业AI,即在农业领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数据分析、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技术,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智能化管理和优化。

“有人可能觉得农业是传统产业,自古以来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与新质生产力不沾边。然而从现实看,农业生产发展更加需要科技加持。”市人大代表、浙江康诚菌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姚方锐说。

在姚方锐看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数字技术应用渗透进农业生产全过程时,能够促使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提高农产品产量;同时,也使得农业生产各环节更加智能化、精准化,从而有效提升农产品质量,进而形成实际的农业新质生产力。

康诚菌业是省内规模大、自动化程度高、设备先进的食用菌现代化企业之一,2024年获评浙江省数字农业工厂。该企业的接种车间是恒温无菌的,菇房的含氧量是固定的,光照量是经过设定的。从拌料、装瓶、灭菌、接种到最后出菇,金针菇生产的七大步骤,大多数都在生产线上完成。“每个车间只需1—3人负责设备的运行和维护,比传统方式节省人工80%以上,提高生产效率达50%。”姚方锐介绍,作坊式生产食用菌,由于气温等条件限制,一年种植时间最多不超过6个月,而数字化生产可以保障四季都有菇出产,实现了“冬天火锅有金针菇,夏天撸串也有金针菇”。

不仅如此,传统金针菇的栽培周期为75天左右,自动化设备让栽培周期缩短为50天,大大提升了产量。当前,康诚菌业日产金针菇60吨,年产值达1.2亿元。

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无人驾驶、北斗导航、自动控制,各种智能化农机设备涵盖了播、种、喷、收、运等各个环节,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减少了生产成本,还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

“这些都是科技赋能农业的具体实践。”姚方锐说,以科技创新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插上科技的翅膀。他建议,未来,可以采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智能技术等先进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改变传统农业生产面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姚方锐认为,数字化、智慧化现代农业发展的背后离不开科技人才。在农业领域发展生产力,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一个机会。政府可以针对性施策,根据乡村振兴重大发展需求和特色产业需要,积极引才和加强本土人才培养,吸引更多懂技术、善学习、爱农业的有志青年返乡入乡就业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力量。 本报记者 方璟/文 张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