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 不可忽视的无声警报
耳鸣是在无外界声源时,耳内或颅内感知的异常声音,如嗡嗡、蝉鸣、电流声等。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主观性耳鸣,仅患者可感知,占90%以上。第二类是客观性耳鸣,由血管搏动或肌肉痉挛引起,可通过仪器检测。
为何会耳鸣
耳鸣诱因复杂,常见原因包括:噪声暴露(长期接触85分贝以上噪音);耳部疾病(中耳炎、耳硬化症等);全身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颈椎病);药物副作用(部分抗生素、化疗药物);心理因素(焦虑、抑郁等)。
耳鸣的危害远超想象,不仅是“耳朵响”,更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听力下降:约60%的患者伴随听力损失。
生活质量降低: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情绪障碍。
社会功能受损:10%的患者因耳鸣影响工作能力。
科学防治:早干预,早受益
金华文荣医院耳鼻喉科主任、主任医师徐成波提醒,预防耳鸣,要从生活细节入手。
远离噪音:避免长时间暴露于嘈杂环境,必要时佩戴降噪耳塞。
合理用耳:遵循耳机“60-60”原则(音量≤60%,时长≤60分钟/日)。
保护耳道:避免频繁掏耳,防止耳道感染或损伤。
健康管理:控制血压、血糖,减少咖啡因和酒精摄入。
早期干预,抓住黄金治疗期。一旦出现耳鸣,需及时就医排查病因。
精准诊断:通过纯音测听、声导抗、耳内镜等明确病因。
病因治疗:如清除耳垢、修复鼓膜穿孔。
药物、物理治疗:改善内耳微循环、声治疗(掩蔽疗法)。
心理干预:认知行为疗法,缓解焦虑。
对于慢性耳鸣患者,要学会与耳鸣和平共处。通过放松训练、注意力转移等方法,可以降低对耳鸣的敏感度。加入耳鸣互助小组,分享经验,互相支持,也有助于改善心理状态。
听力健康是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石。徐成波建议,如果你或家人出现耳鸣、耳闷、听力下降等症状,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就诊。让我们共同关注耳健康,远离无声困扰,聆听世界的每一份美好!
记者 戴伟文 通讯员 孙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