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话风筝
眼下正是放风筝的大好时节。在明媚的春光里,在绿色的田野上,在草木葱茏的公园里,迎着春风放飞风筝,是多么快乐。
史料记载,风筝是中国人发明的。最早的风筝是因军事需要而产生的。传说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制作了风筝,张良随风筝飞上天空,高唱楚歌,涣散了被困于垓下的楚军人心,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到了唐代以后,用于军事的风筝才逐渐传入民间。当时制作风筝用的是丝绸,所以风筝成了富裕人家的奢侈玩具。五代后汉乾祐年间,李邺发明了纸糊的风筝。到了北宋以后,风筝才渐渐成了民间特别是儿童的玩具,风筝也有了纸鸢、纸鹞等别称。
自宋代以来,金华八婺一带放风筝已较为普遍。永康百岁老人徐焕新回忆,永康每逢农历二月,就有放风筝的传统,当时放的最大的风筝是蜈蚣鸢,该鸢用数十个箬帽般大的竹篾扎成,有10多米长,放飞后活像一条巨大的蜈蚣在蓝天飞舞。据说,放飞这种风筝得用船纤(拉船用的麻绳),二三级以上的风才能将其放上天空。放鸢时,需四五个壮汉才能拉稳纤绳。
上世纪50年代,孩子们玩得最多的风筝是用一张16开或稍大的硬白纸制成的。这种鸢由孩子们牵着线跑才能飞五六米高,因此名曰“跳命鸢”。那时,街上没风筝卖,孩子玩的风筝基本上是自己或大人制作的。
风筝自古以来就得到文人墨客的赞美、吟诵。“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的一首《村居》,把迷人的春色、快乐放鸢的儿童写得跃然纸上,宛如一幅美丽的风筝图,令人陶醉。
(柯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