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4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4版:生活时空

气象预报者如同“解”云者 乐趣与挑战并存

如果把气象预测数据比作包裹,那气象预报员的工作则是“拆包裹”,让群众看到“包裹”里面都有什么,叶妍婷是金华气象台的一名天气预报员,5年来一直奋战在预报服务一线。此外,她还在学术研究的专业领域深耕,申请了多项课题和项目,通过了关于金华山区地形对台风降水影响的专利,是名副其实的“学术尖子”。从北京师范大学自然灾害学博士毕业后,叶妍婷进入金华气象台,她表示,工作之后,接触的内容性质和学校完全不一样,本科读的是气象学,而博士攻读自然灾害学,因为不是传统的天气预报学,她笑称:“这份工作让她重新拾起了本科的基础知识。”

有时叶妍婷也会被问到:“为什么天气预报会不准?”她说,预报误差的来源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气象观测的时空精度不够,导致模式的输入不够准确;另一方面是模式本身对大气的运动刻画非完全准确,也会带来一些误差。

“气象预报员拿到模式预报的数据后,会靠经验进行订正。比如2023年的一次台风,金华磐安受影响明显,模式预报和实际降雨有不小的量级误差,后面我做了算法上的订正和改进,预报准确率有了很大的提高。”随着计算机性能的提升,天气预报的准确率逐步上升,叶妍婷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将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提高,“科研工作十分琐碎,有时需要不断调整、打破、重建方案,路漫漫其修远兮”。

对叶妍婷来说,气象工作更多时候意味着一份责任。“能够成功预警一次天气灾害,为群众提供强有力的气象保障,是我非常有成就感的时候。”2024年5月27日,正值汛期,金华突发暴雨,强降水持续了4~5个小时,当时多个气象站点降水量接近200毫米,个别站点甚至打破该站历史纪录,极有可能造成城市内涝。叶妍婷和同事坚守岗位,放弃午休时间,争分夺秒地为暴雨的落区和量级预报做好充足准备。“当时一连发布了4个红色预警,看着预警一级级往上升,我们的心也抬到了嗓子眼,每双眼睛都牢牢盯着实时更新的雷达数据,希望能做好准确的暴雨预报。最后我们依赖雷达探测数据,成功做好了当天暴雨天气的短临预报,并通过与其他部门的叫应联动,有效避免了人员的伤亡。”

“今天预测到的天气明天立马就能得到印证,奥秘无穷。”她说,这不是掐指一算,背后流程复杂,每个环节都需要共同努力,才能得出一个个结论。大自然变幻莫测,想要用科学手段计算出天气变化,充满挑战。“想成为一名拥有出色预报能力的预报员,要有扎实的知识储备,不仅要掌握地理、气象、物理、统计学、数学等学科知识,掌握一至两门编程语言,更需要累积丰富的实战经验。”

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携手缩小早期预警差距”,2024年全市共发布预警信号1364期,其中,高温橙色预警信号160期,雷暴大风黄色预警信号131期。叶妍婷说,在面对重大自然灾害性天气时,金华市气象台形成创新“叫应”机制,在灾害性天气发生时,进行递进式气象服务,指导县(市、区)气象台的预警发布。未雨绸缪抓好防灾减灾各项工作,提供精准预报服务。

本报记者 张丹楠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