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龙影 古韵新生
◇文丨钟旭妙
夜色如墨,星火摇曳。当第一支竹篾在匠人手中弯折成龙的脊梁时,浦江板凳龙的故事便随着盛唐的月光,流淌过宋元的河岸,轻拂明清的烟火,最终照亮浦江现在的这方水土。
那些用板凳串联的灯节,是江南丘陵间最灵动的诗行——每片龙鳞以竹为骨、纸为肤,龙眼由朱砂点染,龙须以蚕丝垂坠,书画之乡的文脉在匠人指尖悄然苏醒。正如县志中所载:“正月灯会,百龙竞舞,烛光映天如白昼。”
千年来,板凳龙的筋骨始终深扎于农耕文明的土壤。3年生竹的坚韧,是土地对时光的承诺;麻绳捆扎的关节,凝结着乡民协作的默契。龙身上水墨晕染的仙华山色,剪纸镂刻的江南窗棂,书法题写的祈愿诗句,让这条龙不仅是舞动的灯彩,更是一座流动的民间艺术馆。当夜色降临,百节灯烛次第点亮,龙身便舞动蜿蜒过祠堂庙宇,将宗族血脉与自然信仰编织成不老的图腾。
当春节带着板凳龙舞进人类非遗殿堂,蛰伏的龙魂等来惊蛰。在浦江县非遗馆里,匠人们重启古法:竹篾折弯的角度需精确到毫厘,皮纸裱糊的层数暗合节气之数,固定龙尾的三个灯角延续着“天地人”的哲学隐喻。
巨龙飞舞。在杭州的玻璃幕墙前,它曾与数字投影的宋韵龙灯共舞;在北京中轴线的苍穹下,它与现代都市完成了一场史诗级的对视;在河北秦皇岛“二月二”老龙头全国舞龙大会上,它为民众献上一场精彩绝伦的非遗盛宴。更令人欣喜的是,随着浦江板凳龙材料征集令的发布,浦江县档案馆迎来的第一位捐赠者黄子豪是名00后的摄影爱好者,他带来了384张板凳龙主题数码照片。当00后将无人机升空拍摄百龙夜舞时,现代都市的霓虹与龙身的烛光遥相辉映——这或许就是文化基因最动人的表达:既深扎泥土,又翱翔云端。
或许未来的某天,这条龙将化作全息影像穿梭元宇宙,或以AI算法衍生出万千形态,但龙眼中那抹匠人点染的朱砂红,将永远鲜亮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