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晚报》 我的精神家园
我是1993年夏天,应聘进入金华日报社主办的《金华晚报》,是报社真正领我进了新闻大门。
记得进报社采写的第一篇稿子是舆论监督报道。当时,我目睹了义乌一洗车场有关人员佩戴红袖章,强行拦车洗车的情况后,写了一篇批评报道。时任《金华晚报》总编辑的陈东,亲自改稿,编发的引题是“不洗也要叫你洗”,主题是“车过义乌乖乖留下洗车钱”。文章见报后,时任义乌市长的毛光烈立马在报纸上批示:“坚决取缔。”非法洗车被清理,义乌洗车环境重回清清爽爽。从此,新闻先驱邵飘萍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不再是学习时的警句,而成了我从事新闻的信条。
1995年,我市一些偏远乡村兴起来料加工风。我在采访中发现一家名为“架金桥”的公司,往往将用户加工的产品定为不合格,而克扣加工费。我采访发现其中有诈,发表了《金华上海有个加工死亡陷阱》的稿子,随后,时任《金华晚报》副总编辑的俞平、记者陈玉杰等人穷追深挖,“架金桥”诈骗案终于浮出水面。相关嫌疑人被判刑。加工户领回了被骗款。
回顾这些报道,我想表达的是,在《金华晚报》,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团队在发力。新闻是与新同行的职业,我除了舆论监督报道,更多的是在新闻的映照下,让读者在感受新鲜事中,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在《金华晚报》期间,我提出了“百姓利益无小事,我以新闻办实事”“有事找晚报”,并将“贴近贴近再贴近”提升为“贴心贴心再贴心”,为读者提供贴心服务。于是,《金华晚报》开辟的“昨夜今晨”版面,总是告诉你最新的新闻;“胜平接待室”每周开出消费直通车,服务消费者;“6138热线”“浓情”,与妇联等部门联动,情牵妇女儿童;“邻居节”,天天做你的好邻里;还有万名小记者,大手牵小手,一起往前走。记得一个记者在一首诗中写道,“晚报的灯光雪亮雪亮……”,那是与万家灯火情相牵、意相通的明灯,那是让新闻充满温度的明灯,那是你我前行的明灯。
《金华晚报》哺育我成长。从记者到编辑,到主任编辑,到高级编辑。退休前,还评上了正高二级,也算是给自己业务上一个交代。《金华晚报》让我把生活过成了诗。在飘着油墨香的字里行间,我闻到土地的芳香;在不同版面的彩色印刷中,我随四季色彩一同欢歌;在新媒体的音视频中,我品味着有节律的新闻盛宴。
感谢《金华晚报》!在《金华晚报》创刊30周年的日子里,我心随《金华晚报》字节跳动:惟愿《金华晚报》如展翅的凤凰,翱翔,翱翔! (童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