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献血14.93万毫升
陈寅德60岁生日当天完成“最后一献”
“真希望时间过得慢一点,太不舍了!”4月25日,陈寅德像往常一样来到金华市中心血站机采室,捐献了两个治疗剂量的血小板。当天是他60岁生日,也是他无偿献血生涯的“最后一献”。25年来,陈寅德累计献血339次,总量达14.93万毫升,相当于37个成人全身血量,是金华市献血量最高的志愿者。
陈寅德是武义人。2000年3月,他在金华市区人民广场看到献血车,怀着对自己血型的好奇,开始了他的第一次献血之旅。“献完血后一周,血站工作人员给我发来了感谢短信。‘虽然我不认识你,但我谢谢你’,这句话让我心里暖意融融,也激励我去帮助更多陌生人。”
那段时间,每隔6个月,陈寅德就会在武义当地捐献全血。捐献8次后,献血量超过2000毫升。2004年,他受邀到金华市中心血站参加献血志愿者座谈会,了解到血小板更新周期一般为7天,生成需要2-3天,捐献血小板可以帮助更多人。“即便不捐献,血小板也会每隔一段时间自然消亡。还不如把它们捐献出来,去帮助更多家庭,发挥更大作用。”然而,武义当地没有捐献血小板的站点,要捐献血小板只能到金华市中心血站。从那以后,他每两周往返武义和金华之间捐献血小板,风雨无阻。
“天气好的时候骑摩托车来,下雨天就开车,春节期间也雷打不动。”金华市中心血站血液管理科负责人吴志慧说,大家都和他很熟悉,经常嘘寒问暖,就像回家一样亲切。
为保证血液质量,陈寅德养成了极为自律的生活习惯。他作息规律,烟酒不沾,饮食清淡,同时还坚持通过骑单车、散步等有氧运动锻炼身体。在他看来,每次献血后各项指标合格,不仅意味着自己身体状况良好,更是对自己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的一种肯定。
“每次看到血液从身体中流出,管子从白色变成红色,想象着另一头连着需要输血的患者,很有成就感。”陈寅德告诉记者。多年来,他不仅自己积极献血,还化身献血工作的“宣传大使”。平时他抓住一切机会向身边人宣传献血的好处,消除人们对献血的顾虑和误解。在他的带动下,妻子、女儿、邻居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献血行列。女儿更是在18岁那年,把献血作为自己的成人礼。2006年,他加入金华市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凭借多年的坚持,他先后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浙江省无偿献血之江杯奖”“全国无偿献血终身荣誉奖”等诸多荣誉。
当天,金华市中心血站负责人为陈寅德送上鲜花和纪念章,感谢他多年来对无偿献血公益事业的无私奉献。志愿服务队的伙伴们也为他准备了生日蛋糕,送上一份特别的生日祝福。
“虽然这是我的‘最后一献’,但我的热血依然澎湃,今后将会继续宣传无偿献血。”陈寅德坚定地表示,希望有更多年轻人能接力无偿献血爱心事业,让这份温暖和希望不断传递下去。
本报记者 戴伟文/文 通讯员 蒋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