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乡愁”主题写作的多维创作角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目标中明确要求“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力求有创意”。
有创意地表达,既要从自我内心深处的生命体悟为写作发端,将富有个性特征的经历、体验、感受以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也要注重自我与自然、自我与社会、自我与人生等多向度的写作立意探索,让读者能感受到社会时代气息。
真切的“大乡愁”主题写作,需要超越怀旧伤感的浅表化理解与表达,思考乡愁书写的现代意义,阐释历史、文化层面的乡愁内涵。
温度:以具体符号唤醒情感共鸣
文以情生,深厚的乡情是乡愁作文的写作根基。在写作过程中,需要精选具体的意象或物品来引发情感,将其融入场景叙事中,通过细节描写传递情感,使读者产生共鸣。如2024年北京卷中考作文任务之一是以《盘中餐》为题,题干中提到“盘中可盛一饭一蔬,让我们体会家庭的温度,理解稼穑的艰辛,回味故土的风情,感受文化的厚重”,提供了多元的写作空间,引导学生通过“盘中餐”这一载体,从微小的切入点,表达细腻而真挚的感情。
乡愁书写也要“微言大义”,注重情感具象化。从看到、听到、闻到、联想到的具有家乡特色的事物中开掘,构建乡愁的具象符号,进而自然生发对故人、故土的思念之情,如槐花香、油纸伞、烙饼、方言声调等具有情感温度的可感意象。叙述视角也可多样,可从岁月变迁的物证陈列、生活场景的动态变化等角度,如老宅门环上锈蚀痕迹的捕捉、江南小巷中重构童年放学场景等。
广度:从个体记忆到文化内涵的挖掘
归去来兮,乡愁是安土重迁的中国人集体记忆中的文化密码。乡愁作文需要从个人经历扩展到更广泛的文化层面,找到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的连接点,指向具有历史纵深感的文字表达。如2019年浙江衢州卷作文以“分享我的‘私家地图’”为任务情境要求完成一篇游记,题干中提到“说起游家乡,每个人都会有一张自己的私家地图,有的是美食图,有的是老街图,有的是民俗图……当然也有青山绿水图、欢乐农家图,图中的每个坐标都是你与家乡最深情的纽带”,将家乡的内涵延展至饮食文化、地方民俗等更广阔的文化图景。2019年浙江宁波卷作文要求以为“话说‘家乡’专刊”投稿,从家乡风味、家乡风光、家乡风俗、家乡风尚等角度写作,同样引导学生从个体记忆的宁波汤圆、东钱湖、闹元宵、垃圾分类等,联系到承载地方文化记忆的叙述,强化传统元素和个人语境、时代语境的融合度。
乡愁书写需在时代褶皱里寻找文化坐标,可以关注新媒体时代下对过去生活的守正与创新,选材如视频拜年和围炉守岁的温度差,电子红包和传统红包的仪式感落差等;也可以侧重文化保护实践,如正在被遗忘的家乡方言,亟待保护的家乡非遗文化;也可以侧重特定时空语境的乡愁叙事,如淡化的乡愁和消失的年味,关系越来越淡漠的乡里乡亲等。
深度:从乡愁书写到生活意义的探寻
乡愁的背后是对现代生活的反思,对精神家园的追寻,或者对身份认同的探索。乡愁作文要深入个人成长和生命意义,思考乡愁和现代生活的联系。2022年湖北恩施卷作文以“数字时代的乡愁”为话题,“人们的乡愁在一块小小的屏幕里传递”引发考生思考,在快节奏生活和数字时代之下如何处理乡愁。
在写作的过程中,可以从新现象观察中进行乡愁书写的创造性转化,如外婆发送的60秒语音,总以“等你放假回家”收尾,支付宝认领故乡古树等;也可以将“现代性”宏大概念解构为具象化的生活点滴,如快递单上的故乡邮编、家乡寄来的腊肉储存天数等;也可以适当进行哲学提升,如指出“屏幕里的乡愁是单行道”,唯有拥抱能双向抵达等。
总之,乡愁作文不是消逝的挽歌,而是以记忆的根系缝合时空断层,独特的个体记忆与情感也将成为未来文明的“化石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