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0版:写作指导

“乡愁”类作文怎么写,这些技巧用起来

乡愁,作为文艺创作的经典母题之一,想要写好乡愁,首先要理解乡愁。何为乡愁?简而言之,它是人们对故土、故人以及往昔岁月那份难以割舍的眷恋与思念之情。理解这一点,便明确了乡愁类作文的两大核心要素:一是“乡”,即故乡,涵盖故乡的人、事、物;二是“愁”,即对故乡的特殊情感,包含思念、眷恋、怅惘、追怀等,且这些情感往往并非单一,而是多种情绪交织融合的复杂存在。

如何写乡:用真实的细节打动人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人的故乡记忆都是独一无二的。故乡的人、事、物,如同拼图碎片,共同拼凑出我们对故乡的情感地图。写作时,需深入记忆深处,捕捉那些带有个人情感印记的细节,让故乡在文字中鲜活立体起来。

写故乡的人,要突出个性,避免千篇一律。从人物的衣着样貌到举止行为,从常说的话、常做的事到特有的情态,挖掘出最令人难忘的性格特点。例如史铁生笔下坚韧而隐忍的母亲、鲁迅笔下质朴又麻木的闰土,都是通过标志性的动作与语言,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写故乡的物,要彰显地方特色。故乡的景致各有千秋:江南的雨,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的细腻绵密;西北的风,裹挟着沙粒,粗粝地掠过脸颊;东北的雪,落在屋顶上,发出“簌簌”的轻响。写作时,要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让读者不仅“看见”故乡,更能“触摸”“闻见”“听见”它。故乡的物产也各具风味:东北的冻梨、江南的菱角、海边的鱼虾……像汪曾祺笔下高邮的咸鸭蛋、老舍笔下北京的炸酱面,或许让你魂牵梦绕的,是外婆做的某道家乡菜,或是巷口某家小店的一碗面,这些都是写故乡的绝佳素材。

写故乡的事,要从身边取材,以真实赋予生命力。写故乡,必然要写发生在故乡的事,正是这些经历,让故乡区别于其他地方。写作时,要以亲身经历为蓝本,讲述自己感受最深的故事。因为只有作者自己先被触动,读者才可能被打动。写故事不能只写来龙去脉,更要注重细节描写,为故事的骨架填充血肉。比如奶奶往灶洞添柴时沾上草木灰的衣袖,乘火车时外公外婆为你买的小玩意。细节之处见真情,写故事如同拍摄电影画面,为读者提供足够的细节,他们便能通过这些细节还原当时的场景,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何述愁:用对比和意象突出情感

每个人对故乡的情感都各不相同。有人从未离开过故乡,但随着时光流转,一些人、事、物已悄然改变;有人从乡村来到城镇,虽仅数千米之隔,生活环境却已大相径庭;有人背井离乡,故乡仍停留在旧时记忆中,只有在回乡之旅中才能发现它的新变化。时空对比,在变迁中映照出沧桑,故乡的“变”与“不变”,是乡愁的核心张力。老屋的砖墙斑驳了,但门槛上的刻痕依旧;村口的槐树被伐了,但树下的石磨仍在诉说着往昔;儿时的玩伴散落天涯,但夏夜追逐萤火虫的笑声仿佛还在巷子里回荡。通过对比,让情感在落差中自然流露。

除了运用对比,还可巧妙借助意象。意象,即主客观融合的艺术形象,是“意”(主观情思)与“象”(客观物象)的结合体。创作者通过情感活动,将客观物象转化为承载特定意义的艺术形象。以余光中的《乡愁》为例,诗中出现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写出了不同时期的乡愁之情。乡愁的常用意象还有许多,如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的“明月”,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中的“老树”,以及象征乡村的炊烟、象征游子的风筝等等。

每个人对故乡的记忆点不同,意象也各不相同。不妨回想自己关于故乡的回忆中,出镜率最高、最难忘的部分,它可以是一砖一瓦、一花一树,只要它能投射出你的情感,就可成为你的专属意象。意象营构让万物成为情感的容器,关键在于让意象与情感形成隐喻闭环,避免单纯堆砌。另外,在描写“愁”时,不要直白地说“愁”,而要融情于景、寄情于物,让它们替你诉说,达到“句句不提愁,句句都是愁”的效果。

乡愁的本质,是灵魂对“精神原乡”的永恒追寻。写乡愁,不是简单复刻地理故乡,而是用细节重构记忆中的情感家园——那里有亲人的音容笑貌、熟悉的街巷味道、一去不返的年少时光。当你将故乡的砖墙、亲人的背影、儿时的琐事诉诸笔端时,你不仅在书写个人记忆,更在为所有漂泊者搭建一座情感的桥梁。最动人的乡愁,永远藏在那些“一想起来就会心软”的细节里,等待被文字唤醒,成为照亮读者内心的月光。 本报记者 王峥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