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3版:金华小记者

竹韵传情

春日的阳光透过老槐树的枝叶,在院子里洒下斑驳的光影。祖母坐在竹椅上,手中的竹刀轻轻划过青翠的竹篾,竹屑如绿雪般飘落。

我蹲在一旁,看着祖母娴熟的动作,忍不住问道:“外面不是有卖现成的风筝吗?为什么非要自己做?”祖母停下手中的活,轻声说:“孩子,有些东西,不是用钱就能买到的。”

记得去年春天,我曾缠着父亲买了一只最贵的风筝,那是一只印着卡通图案的塑料风筝,轻飘飘的,飞得又高又远。可没过多久,线断了,风筝随风飘走。那一刻,我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仿佛丢失了什么重要的东西。

祖母将削好的竹篾放在石桌上,开始教我编织风筝的骨架。她的手指灵巧地穿梭在竹篾之间,像在弹奏一首无声的乐曲。我笨拙地跟着学,竹篾时不时就扎到手,疼得直咧嘴。祖母笑着说:“慢慢来,做风筝和做人一样,都要有耐心。”阳光透过宣纸,将竹篾的影子映在地上,宛如一幅水墨画。

“小时候,你曾祖父也曾教我放风筝。”祖母的目光变得悠远,“那时候的风筝啊,都是自己做的。竹篾要削得均匀,纸要糊得平整,线要系得结实,还要系上彩带,这样飞起来才好看。”我静静地听着,仿佛看到几十年前,一个小女孩在农家小院里学做风筝的情景。

风筝做好了,祖母用毛笔在上面画了几枝梅花,又题了一句诗:纸鸢一线牵春色,竹韵千年寄乡愁。忽然,我明白了她的良苦用心,这是一份传承,一份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亲情。

傍晚,我和祖母来到村头麦田边。我牵着线,风筝慢慢升上天空。它飞得并不高,却格外稳当。夕阳的余晖洒在风筝上,将宣纸染成金色,竹篾的轮廓清晰可见。

回家的路上,祖母牵着我的手,她的手温暖而粗糙。夕阳将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就像风筝的线,将过去与现在紧紧相连。

有些美好,需要我们亲手去创造;有些传承,需要我们用心去守护。就像祖母说的,这不是一只普通的风筝,而是一盏照亮心灵的灯,永远温暖我的心房。

金华四中七(4)班 杜易伶

指导老师:曾琼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