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开始的地方
我对《金华晚报》的最早关注,源于“双溪”栏目。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刚大学毕业,不满20岁,正是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的年龄。迈入社会的第一脚,就踏进了金华市汤溪高级中学。那个时候,大学生不多,学校对我很重视,除了分配我正常教学任务,还让我和语文组几个同好一起组织文学社,办起了校园第一个文学刊物《拓荒》,我担任主编。
文学是那个时代青年的梦想。教学之余,我啃读各种各样的文艺书籍,常常与同好在学生熄灯就寝后,为讨论某一思潮争鸣到深更半夜。因为年轻,精力特别旺盛,第二天学祖逖“闻鸡起舞”,跟在学生队伍后面风雨无阻地出操跑步。夜深人静,备完课,又在灯下用蜡纸铁笔刻写文学社文稿,也从中获得了许多满足和快乐。
我在编稿的同时,也在写稿。有一天夜里,我试着将一篇游历兰溪涌雪洞后写的散文《文人与兰溪》投给《金华晚报》。不久,便在“双溪”栏目刊登了出来。从此,我与报纸结下了不解之缘。
32年前,我通过试教、面试等考核,如愿调入浙江金华第一中学。教学之余,我又参与学校校办编辑报刊《金中教育》《金中人》,又成为金华一中校友会丽泽讲坛指定撰稿人,写了不下30讲文稿。后在《金华晚报》“教育”专版开辟小专栏,陆续登载我的讲坛报道,并在《金华晚报》上首发了我撰写的《体验高校课堂,走近通识教育》。
课余时间翻读《金华晚报》,或上网查看有关文章,已成了一种习惯。我与她的关系犹如初恋,“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兮”。后来我投出的一些文章,陆续被“双溪”“关注”“教育”等栏目采用。
我很感谢《金华晚报》领导、编辑在我文学创作之初的鼓励,让我不值一品的“豆腐干”常刊见于报端。后来我结识了大批金华本土作家和诗人,感谢《金华晚报》这个平台给予我的鞭策激励,更要感谢众多良师益友的日夜滋润,才造就茁壮成长的我。
(吴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