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9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5版:服务

“法官,这钱我不要了”

“这场纠纷调解堪称教科书级操作!”近日,武义县桐琴镇某村的村干部握着武义县法院桐琴法庭庭长徐旭军的手连连赞叹。一起横跨三方的宅基地连环交易纠纷,在“法律明白人+乡贤调解”的创新模式下,当事各方化干戈为玉帛,7万元尾款最终化作乡村建设的公益基金。

这事还得从2024年说起。柳女士把宅基地卖给同村的胡先生,讲好等土地证、房产证过户完,胡先生就付7万元尾款。哪知道房子还没过户到胡先生名下,胡先生就转手卖给老金了。老金图省事,直接找到柳女士,给了点报酬,请她帮忙过户。

胡先生知道柳女士收了老金的钱,气不打一处来:“说好了过户给我再付钱,你倒好,直接帮别人过户,这不是违约嘛!”说什么都不肯付尾款。柳女士几次上门要钱都扑了空,一咬牙,直接把胡先生告上桐琴法庭。

法庭受理之后,徐旭军琢磨着这事还有调解的余地,就把两人约到法庭。调解室里,两人用方言吵得脸红脖子粗。柳女士嗓门大:“我过户给谁不一样?反正你也是要卖给老金的,凭啥不给钱。”胡先生也不甘示弱:“咱们白纸黑字说好的,你没过户就是你不对。”徐旭军一看这架势,知道这会劝不动,就分别找两人沟通,倾听两人的诉求与委屈,打算换个时机再调解。

考虑到两人是一个村的,徐旭军决定把第二次调解放在村委会。

当天,徐旭军耐心地解读相关法律法规,分析双方的过错责任;村干部则拉着两人唠家常、算邻里账,劝说两人换位思考。磨了一下午,柳女士突然说:“法官,这钱我不要了,捐给村里搞建设。”这话一出,大伙都愣住了。没想到,胡先生也点头同意。

最后,在村干部见证下,两人签了调解协议,7万元尾款以两人名义捐给村里。看着他们握手言和,徐旭军感慨:“村里这些纠纷,大多不是什么深仇大恨,就是一口气堵着。咱们处理的时候,多和村干部配合,耐心讲道理,说不定会有意外惊喜。”

本报记者 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