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晚报》 见证我的成长
时光匆匆,《金华晚报》已陪伴我走过了十几个春秋。
与《金华晚报》初相遇,彼时,我正为事业打拼。作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餐厅忙碌之余,我喜欢用镜头记录周边生活。一个午后,我在报亭买了一份《金华晚报》,翻开的那一刻,就被里面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住了,爱不释手,开始订阅它。从那以后,《金华晚报》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天晚上,无论多晚到家,我都会沏上一杯茶,打开报纸,闻着墨香,了解身边的大事小情。
身边总有一些故事发生,这促使我不由自主地举起镜头,记录下世间百态。出乎意料的是,我的作品竟有机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当时,《金华晚报》的记者找到我,对我的作品和经历进行了深入了解,并借助报纸的影响力,为那些亟需帮助的弱势群体提供了援助。那种“众人划桨开大船”的团结感,以及能为需要的人贡献力量所获得的成就感,至今回想起来依旧令人心潮澎湃。通过《金华晚报》,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一起交流拍摄技巧,共同探讨拍摄选题,热议民生热点问题,这也让我与晚报之间建立了更深层次的联系。
在与《金华晚报》相伴的日子里,我见证了它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报纸的版面越来越丰富,内容也越来越贴近生活。从最初的每天几版到十几版,再到电子端的开拓与运用,《金华晚报》就像一本城市百科全书,记录着金华的点点滴滴。它见证了城市的旧貌换新颜,也见证了我的成长。
这20年间,我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小伙子,逐渐步入了鬓发斑白的年纪,身份也随之经历了多重转变。我从一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变成美食培训倡导者;从一名热心公益的志愿者,荣升为政协委员。而这一切角色的转换,都离不开《金华晚报》对我的深远影响。除了通过《金华晚报》弘扬非遗美食文化外,作为兰溪市文化娱乐自治联合会会长,我也曾与《金华晚报》记者共同探讨广场舞扰民问题,《金华晚报》还以《“广场舞大妈”先管好自己》为题,对这种现象进行深入剖析与劝导,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这让我更加关注民生福祉,并以更强的责任感去回馈社会。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参与了《金华晚报》组织的公益活动,帮助一名贫困家庭孩子实现了上学的梦想。在活动中,我感受到了《金华晚报》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也看到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力量。从那以后,我更加坚定了做公益的决心,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感谢《金华晚报》,让我在这十几年里收获了满满的温暖和感动。 (朱兰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