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晚报》 充实了我的退休生活
虽然《金华晚报》已经创刊30年,但对于我来说,它几乎是一份崭新的报纸。
我是名土生土长的金华人,但因为外出上学和工作,直到5年前才回金华定居。尽管我也是名记者,但退休回金华之前,几乎没有机会阅读到《金华晚报》。没想到,回来以后,不仅与它相识了,还专门订阅了《金华晚报》,而且还因为这份不期而遇,给我带来了全新的退休生活体验,可谓几度夕阳红。时至今日,当年应邀去参观金华日报社,并出席《金华晚报》银发记者团成立和授旗仪式的情形,依旧历历在目。
正是因为加入了《金华晚报》的银发记者团,我有幸认识了不少新朋友。记者团的成员们一起去采访中国婺剧院,参观中国婺剧博物馆。这份体验让我对这个家乡戏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便在婺城区文化馆报名学习婺剧表演。此外,银发记者团的成员们还自发地参加了金华市的合唱比赛,一起去踏青,一起去企业参观,一起倾听金报摄影记者洪兵老师的讲座……《金华晚报》负责银发记者团工作的记者编辑们时不时会贴心地为大家安排活动,让已经从各行各业退休的银龄们,找到了夕阳无限好的真切感受,而我也得以在《金华晚报》专门为银发记者开设的专栏《晚晴》中,叙写一点生活日常。
2022年浙江省第17届运动会在金华举行,我作为银发记者有幸在金报集团当时的新媒体平台——金华新闻客户端开辟了一个专栏《秀萍视角》。每天,我穿梭在各个赛场,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成一篇小短文,发给相关编辑,然后经过审核后在专栏里发表。一个省运会下来,共发表了45篇稿子。整个过程,不仅让我了解到金华基层体育发展方方面面的情况,也让我切实感受到了金华的实力与魅力,让我在故乡居住的日子变得丰盈。
正是因为加入了《金华晚报》银发记者团,我与《金华晚报》的记者、编辑们相识。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基层媒体工作者的专业和敬业,十分令人敬佩。他们在帮助我继续发挥职业特长的同时,还贴心地关注了我与年迈母亲的日常生活。晚报记者姚艳霞多次采访我和母亲,让80多岁的老母亲非常开心,逢人就夸《金华晚报》。这让我意识到,《金华晚报》实际上是当地新闻媒体与普通市民之间的一座桥梁。记者的每一次采访,撰写的每一篇采访稿件,体现的是一份社会责任和关爱。
祝愿《金华晚报》越办越好,历久弥新。
(张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