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3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2版:新闻

“终于找到您了,我们都在挂念您”

(上接1版)

腾冲战役中英勇牺牲,年仅25岁

寻寻觅觅,一家三代人动用了各种关系,想了各种办法,李桂云像石沉大海,仍然毫无消息。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去年抗战胜利纪念日后,李桂云后人想起相关部门首次公布了中国远征军抗日牺牲烈士名录。

中国远征军,云南腾冲国殇墓园?会不会在那里?

李桂云后人赶紧从网上找到中国远征军抗日牺牲烈士名录。

密密麻麻、长长的名单,越看越震撼,这哪是名单,分明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他们用青春和热血,奋勇抗日,保家卫国。

找啊找,终于,李桂云后人找到了“李桂云”的名字。

惊喜来得太突然,他赶紧打电话确认。

“对啊。”

“找到二伯了!”今年3月,李桂云后人激动地把消息发在了家庭微信群内,同时赶紧和腾冲国殇墓园确认。

“我们电话打过去的时候,工作人员答复说有李桂云的信息,并且还没找到亲人的只有一个,我们一下子就确定了。”李桂云后人说。

李桂云后人透露,公布的中国远征军抗日牺牲烈士名录中,有两个“李桂云”,都来自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53军。53军是抗战期间唯一一支参加远征军的原东北军部队,也是国民党军队中抗战时间最长的部队(14年)。

“那个李桂云是东北人,已经被亲人认领了。剩下的只有我们二伯李桂云了,相关的信息和腾冲国殇墓园留存的档案也都对上了。”李桂云后人高兴地说。

李桂云时任第二十集团军53军中士班长。1944年5月,李桂云所在的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向日军重兵盘踞的腾冲发起反攻,至9月14日,历时127天,所历大小战役40余次,终于攻克腾冲城,但中国远征军及当地人民群众也付出了惨重代价。据《腾冲文史资料选集》记载:“我军在腾冲战役中共阵亡官兵八千六百七十一员。其中:少将级军官二员、校级军官十八员、尉级军官四百七十三员,士兵八千一百七十八员。负伤官兵一万零二百余员。”

李桂云也在腾冲战役中英勇牺牲,年仅25岁,长眠于腾冲国殇墓园54军1-11号墓碑之下,英勇而悲壮。

三代人80余年寻亲终“团聚”

一家人恨不得马上飞到腾冲。

3月,一大家子为前往腾冲祭拜李桂云而分头早早筹备水果、永康饼、糕点等祭品,还带去了故乡的泥土。

4月2日,一支由10人组成的亲属团从永康出发,跋涉2700公里抵达云南腾冲。

“我们坐飞机从宁波直飞芒市,抵达芒市时已是晚上8时多。第二天,4月3日一早,我们迫不及待就去了腾冲国殇墓园。”李桂云后人说,腾冲是一座感恩的城市,市民对烈士的敬重,早已融入血脉。“市民们非常淳朴,听说我们是中国远征军后人,对我们都非常客气。”

国殇墓园为纪念1944年收复腾冲的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阵亡将士而修建,位于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西南1000米的叠水河畔小团坡下,立有3346块腾冲战役阵亡将士及19名盟军将士墓碑,是我国最早建成、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抗战时期正面战场阵亡将士纪念陵园。整个小团坡以最上方的纪念塔为中心呈四面八方放射状排列,以中轴对称线排列,左边安葬的是第二十集团军53军阵亡将士;右边安葬的是第二十集团军54军阵亡将士。

“国殇墓园非常庄严、肃穆,金黄色的菊花在地上铺了一层又一层。进门往里走,地势逐渐升高,环坡密密麻麻都是烈士的墓碑,每块墓碑上都镌刻着阵亡官兵的官衔军职和姓名,李桂云的墓碑,就在中轴线右侧的第一排。”李桂云后人说,原以为这么多密密麻麻的墓碑很难找,没想到在工作人员指点下,一下子就找到了。

“爸爸,终于找到您了,我们都在挂念您!”

“二伯,我们从永康来看您,原来您在这里,我们找了您80多年!”

……

李桂云后人你一句我一句,分享着“团聚”的喜悦,激动地抱在了一起。保安上前劝阻,提醒不能大声喧哗。

李桂云后人连声致歉:“我们太激动了,想笑又想哭,三代人找了80多年,太不容易了。”

李桂云后人在墓碑前按永康习俗供奉祭品,用故乡的泥土为亲人添土,还细心地除草、清扫落叶,喃喃诉说着三代人的思念和家乡的变化……

都说国很大

其实一个家

一心装满国

一手撑起家

家是最小国

国是千万家

……

国的每一寸土地

家的每一个足迹

国与家连在一起

创造地球的奇迹

……

从腾冲回到永康,荡气回肠的歌曲《国家》,萦绕在李桂云家人们心间,久久不能平静。正是李桂云等千千万万英烈“一心装满国”的舍生取义,才有“国的每一寸土地”“家的每一个足迹”的幸福安宁。

李桂云一家三代历时80多年的寻亲圆满画上句号,但还有很多人仍在路上。

让无名者有名,让牺牲者不朽。

盛世如约,忠魂终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