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我在《金华晚报》实习的日子
上一回《金华晚报》写有我的名字,应该是在29年前。今年是《金华晚报》创刊30周年,一时兴起,想找着那张报纸,或图片亦可,留作珍藏。毕竟它不是一张简单的油墨纸,而是一份从零起步、追逐梦想的信念。
当年,一群青涩的大一学生从校园来到马路里的这幢小楼。同样是这个季节,楼前大树下坐着乘凉的老人,一旁通往人民大会堂的白墙上爬满绿油油的藤蔓。在小楼里,我们遇见许多被称为老师的前辈,他们也热情地把我们当作徒弟。实习的日子是幸福的,因为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总会有一股勇往直前的劲头,让自己无所畏惧,努力前行。
还记得当时,在方格纸上一个字一个字地写稿,然后交给编辑老师,让他帮忙一点点地修改。那些修改处,就像一句句前辈对自己的指导,真诚又温暖。每次老师改完,我都会誊写一遍。有时写错了一个字,又撕了,重新抄一遍。抄完了,还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我喜欢读自己写的文章,而且要读出声来。中国字必须读出声,因为那样,才能从语音的平仄起伏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盖叫天先生说“活到老、学到老”,在人生的每个阶段,谁都可以教会你人生道理,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都能让我们学做事、学做人。
今年,单位里搞了师徒结对,我也有幸成为师傅。什么是师傅,我也搞不清楚。只是一听到这个词,就会想起《西游记》里的一声声呼唤。这么多年,从来没想过当师傅,毕竟觉得自己没几斤几两,怕耽误了别人的前程。不过,中国话里有句口头禅“来都来了”,那么“当都当了”,就当个好师傅吧。
从前辈身上,我总结出“师徒结对”就是“愿意教、喜欢学”。初入行时,师傅们总是帮着找题材、想思路,或是联系采访对象。这让我第一次体会到“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的暖意。如今,我们也是这样做的,传递价值、传递真相、传递温度。这其实也是一种“匠人精神”的传承,而我们,也都是从事文字工作的“手艺人”。没有匠心,何来手艺;不付真心,谁人尊重。我一直记得,并一直在重新体会这种你被需要、能够给予,或被记得、温暖如初的滋味。这就是我从这么多师傅身上感受到的,人与人交往最好的境界。
传承,一直是《金华晚报》的核心竞争力。而我们的能力,必须在传承中实践、打磨,因为它为我们打造了最直接的成长路径:老记者手把手带新人,彼此督促携手成长。
又是即将绿意葱茏的时节。连续的雨天,墙脚应该满是青苔了。我没有去看那面绿色的白墙,我也放下了寻找那张报纸的心念。其实都不必去触碰,只要一切都在心中,足矣。 (李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