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1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7版:社区

付出越多 收获越多

15年公益路书写“暖心城事”

昨天上午,在金东区多湖街道大项社区便民服务现场,郑秀华正手持理发工具为社区的老人服务:“会理发的志愿者比较少,我就买了工具自学,挺受老人们欢迎的。”这位笑容亲和的女性,是金东区大脚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负责人。自2010年投身公益以来,共发起“暖心新金东人”“心手相连”“家的港湾”等20余个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募集善款45万多元,帮助了500余名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环卫工人、大病患者。她的个人志愿服务时长超2万小时,先后获得金华好人、金华市最美志愿者等称号,用行动让“公益”从善举变成温暖城市的事业。

公益种子的萌发

2010年开始,郑秀华偶尔会在休息日参加QQ群组织的志愿活动,捡拾垃圾、普及急救知识。2015年初,一次偶然的机会,郑秀华参加了急救培训并取得了红十字会颁发的救护证。“当时一下就有干劲了。”郑秀华谈及拿到证书时的感受这样说。从那之后的每个星期六,郑秀华都会组织五六名志愿者去社区、高铁站宣传普及急救知识。

“记得有次在社区开展培训,一名阿姨对我说,这个急救知识培训太有用了。”郑秀华听到这话觉得很意外,细细追问才得知,原来是她家隔壁的一个小孩吃东西噎着了,奶奶不知道怎么处理,就用手伸进嘴里去挖,挖得孩子满嘴都是血。听闻此事的郑秀华心里颇为感慨:“如果能把所学的技能及时传授给有需要的人,在不经意间就能救别人的命。”

多次志愿服务的实践,让郑秀华积累了相当的理论和知识。2015年,她着手组建了金东区大脚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她的组织发动下,大脚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由最初的20多人发展到800多人。截至目前,组织各类助学纾困、应急救护培训、关爱特殊群体、赛事保障等公益活动5800余场次,累计参与志愿服务8万人次,先后获得2017年“中国青年春运暖冬行动优秀志愿服务团队”、2020年浙江省最佳志愿服务组织、金华市志愿服务优秀集体等20余项荣誉。

点亮残障女孩的尊严

2022年10月,郑秀华组织社工对金东区曹宅镇的200余户困难家庭进行了入户走访摸排。当走进残疾人舒女士的房间时,社工被眼前的景象刺痛了:27岁的姑娘因肢体一级残疾,吃喝拉撒全在没有卫生间的卧室,空气中弥漫着异味。嫂子哽咽着说:“想装卫生间,但丈夫收入微薄,两个孩子的学费还没着落。”

了解到舒女士的心愿后,郑秀华当即召集社工展开讨论,发起筹款、对接爱心商家,制定帮扶方案。“恰逢我11月正式退休,我就将自己退休后第一个月的养老金全部捐赠了,帮她完成心愿。”郑秀华告诉记者。30天后,一个带热水器、防滑地砖和特制蹲便器的卫生间“诞生”了。

“搬家那天,她眼睛里闪着光,尽管说话很费劲,但嘴里却不停地说着‘谢谢哥哥、谢谢姐姐’。”郑秀华说,公益不仅是物质帮助,更是让弱势群体重获尊严的力量。

5000多公里外的爱心接力

2022年7月8日中午,郑秀华收到了5000多公里外西藏阿里地区革吉县亚热乡嘎玛贡久的微信,内容是:今天拿到衣服了,分给其他人,剩下的我们自己穿,质量太好了,特别感谢各位。郑秀华把此内容分享到大脚印志愿者群,大家看到此短信都很开心。

嘎玛贡久是一名热心的小伙子,经常帮村里人代写信,代跑腿。2022年5月,缺少御寒衣物,嘎玛贡久向大脚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发来求助,希望帮忙筹一些大人和小孩的衣服。西藏阿里亚热乡因地域、气候等影响,5月份还下起了大雪,平均气温在零度左右。收到求助后,郑秀华立刻在志愿者群发起 “衣旧温暖”行动,募捐要求细致到“需清洗、无破损、适合高原御寒”。

志愿者们不仅自己捐,还动员亲友同事参与。短短半个月,520件羽绒服、棉衣堆满了社工站的仓库。为保证质量,团队选了艳阳天集体晾晒、分拣消毒,14个沉甸甸的包裹塞满了邮政大厅。3416元邮费由志愿者们凑齐,从金华到西藏,跨越5000多公里的爱心,最终让嘎玛贡久和村民们穿上了温暖的衣服。

“收到他们发来的照片,看到孩子们穿着我们捐的衣服笑得那么开心,所有辛苦都值了。”郑秀华翻着手机里的聊天记录,语气里满是欣慰。

本报记者 余震东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