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情感纠纷死结的 暖心密码
“马师傅这人,懂法还会心理疏导,可比打官司有人情味儿多了!”昨天,来自贵州的小美(化名)一说起社工调解员马世云,忍不住感慨。
小美今年25岁,在义乌的一家KTV上班。工作期间,她认识了在义乌做生意的小帅(化名),两人谈上了恋爱。小帅是云南人,今年27岁。
去年12月,小美发现小帅手机里跟别的女人聊得那叫一个暧昧。从那以后,这对原本恩爱的小情侣就跟仇人似的。
“这些名牌包和首饰都是我送的,现在分手了必须还回来!”6月15日晚上,在义乌词林社区的一个单元楼下,小帅攥着购物小票,跟小美吵得很凶,邻居们都跑出来围观。
社区知道这事后,很快就把这事分给了志愿者调解员马世云。半小时不到,这名干了20年社区工作的“老娘舅”就敲响了小美的家门。
“小伙子,你送礼物的时候可是心甘情愿的,现在闹成这样多伤和气呀。”马世云先给小帅倒了杯热茶,然后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跟他解释:“法律规定,为了结婚送的贵重礼物,分手的时候可以要回去,可平时送的小礼物就不用还了。”他拿出纸笔,列了个清单:2万元的钻戒,写着“求婚纪念”,这个得还;520元的红包、生日蛋糕这些花小钱的,就不用还了。更重要的是,他还让花小帅站在小美的角度想想:“小美在这感情里受了伤,心里的压力咋算?”
调解一直搞到凌晨1点,马世云用“背对背调解法”,跟两人来来回回谈了12次,又是讲法律,又是唠家常。他把小帅以前给小美写的情书复印件拿出来的时候,小伙子眼睛一下子就红了:“其实我也后悔伤了她的心。”最后,两人达成了协议:小美把钻戒、名牌包啥的还回去,加起来有10多万元,小帅也不再要别的了,还跟小美道了歉。在调解协议书上签字的时候,两人头一回心平气和地对视,小美的手也不抖了。
该社区负责人说:“这起纠纷能解决,全靠党建带着‘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这个模式,在基层调解矛盾的时候太管用了。”这些年,社区打造了“双轮驱动”体系,社工就像“枢纽核心”,先看看事情啥样,再把任务分给合适的人;志愿者就像“灵活触手”,他们跟居民熟,经验也多,反应还快,能直接去解决问题。
本报记者 王志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