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牙外伤高发
预防+治疗,家长必备防护攻略
暑期来临,孩子们户外活动增多,牙齿遭遇意外撞击的风险上升。据国家卫健委最新统计,每年7—8月儿童牙外伤急诊量较平日增长200%,其中8—12岁儿童占比高达65%;门牙损伤占全部病例的83%;运动伤害占比47%,游乐设施意外占32%。牙外伤不仅带来即时疼痛,还可能影响牙齿功能与美观,掌握科学急救与防护知识十分必要。
近期,婺城口腔医院口腔急诊接诊的儿童牙外伤患者明显增多。据统计,每年7—8月儿童牙外伤就诊量占全年的40%以上,其中8—12岁儿童占比超60%。为何暑期成为儿童牙外伤的高发期?家长又该如何预防和应对?
牙外伤容易造成潜在威胁
牙外伤容易在多种多样的场景中发生:运动碰撞、意外摔倒、居家磕碰桌角或楼梯,甚至咀嚼硬物,都可能导致牙齿损伤。轻则松动、缺损,重则脱落。这会影响孩子咀嚼、导致进食痛、发音不清,放任不管还可能引发牙髓炎,让孩子持续牙痛;长期牙槽骨吸收会使牙齿“根基”不稳,加大后续修复难度;儿童乳牙外伤若处理不当,还可能干扰恒牙胚发育,使新萌恒牙形态、排列异常。
牙外伤有哪些科学急救方法
婺城口腔医院院长周亚军介绍,针对不同牙外伤,可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1.牙齿完全脱位。“黄金30分钟”是挽救脱落牙齿的关键窗口。发现牙齿脱落,家长要冷静:拾牙时只捏牙冠,避开牙根(牙根附着牙周膜,碰伤会降低存活几率);用清水轻柔冲洗牙齿,别用酒精、碘伏等刺激性液体;若条件允许,立刻把牙齿轻柔放回牙槽窝,像“种回去”一样;要是没法复位,就把牙齿泡在牛奶(模拟口腔环境)、生理盐水里,或含在舌下;务必在1小时内送往口腔急诊,每一分每一秒,都关乎牙齿能否重新“站稳脚跟”。
2.牙齿折断。遇到牙齿折断,先把断牙妥善保存:清水轻轻冲洗后,放进牛奶或生理盐水,也可用湿纱布包裹,别让断牙“干渴”。创面出血时,拿消毒棉球、干净纱布轻压止血;孩子疼得厉害,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受伤部位,每次15—20分钟,既能镇痛,又能减轻肿胀,为就医争取有利条件。
3.牙齿松动、移位。孩子牙齿松动、移位,要第一时间“制动”:叮嘱孩子别用手晃牙齿,受伤的牙也别咬东西;让孩子用干净纱布、棉球轻咬受伤部位,减少牙齿晃动;24小时内坚持冷敷,每次间隔开,别冻伤皮肤,帮孩子缓解肿胀、不适,为后续治疗铺路。
牙外伤如何预防
周亚军建议,做好牙外伤预防,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做好运动防护。孩子玩篮球、轮滑、滑板等时,家长要给他们配备定制的运动护齿套,能缓冲撞击力。同时,头盔、护膝等防护装备也别落下,全方位降低孩子运动受伤的风险。
2.注意居家环境。把家里所有的“危险角落” 排查一遍:清理杂物,拖干地面,别让水渍、玩具绊倒孩子;孩子常跑跳的客厅、走廊,桌椅边角贴防撞条,阳台、窗户装上防护栏,从环境上消除隐患。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监督孩子少吃硬糖、坚果这类“磨牙”零食,别拿牙齿当“开瓶器”;和小伙伴嬉戏时,提醒他们别追逐打闹、推搡碰撞,把牙外伤苗头掐灭在日常。
4.避开处理误区。处理牙外伤,这些“坑”别踩:脱落的牙齿不能放在干燥处,会让牙周膜“干死”;别用酒精、牙膏洗断牙,刺激性液体伤牙髓;别觉得乳牙外伤无关紧要,乳牙下面藏着恒牙胚,受伤可能让恒牙“长歪”“长不出”。
暑期是孩子成长的欢乐时光,别让牙外伤扫兴。家长把这些知识吃透,遇到意外沉着应对、及时送医,就能为孩子的牙齿健康筑牢“防护墙”,让灿烂笑容一直在线。
本报记者 戴伟文 通讯员 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