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3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4版:新闻

两次跨国求医让这家人爱上中国

“我喜欢这里,我想留在中国”

“小Naomi,感觉怎么样?”日前,在浙大四院儿科病区,儿科主任医师李中跃到病房查房,和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小患者Naomi交流。这是她第二次到浙大四院接受治疗,复诊结果显示一切良好,“我喜欢这里,我想留在中国。”Naomi说。

眼前10岁的Naomi活泼可爱,很难想象,一年前的她曾被剧烈腹痛折磨,无法正常上学,体重也只有25公斤,远远落后于正常发育水平。而让她陷入痛苦深渊的,是一种被称为“肠道隐形杀手”的疾病——克罗恩病。

“去年孩子非常瘦,老是说肚子痛,只要吃了东西就会吐。”Naomi的父亲王艾伦(中文名)说,为了给女儿治病,他曾辗转多个国家,但效果都不理想。最终,在义乌经商的哥哥推荐他带着孩子到浙大四院求助。当时,接诊父女俩的正是李中跃。经仔细检查后,他发现Naomi得的不是普通的肠胃炎,而是克罗恩病。

很多家长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但它在儿童群体中并不罕见。据悉,克罗恩病是一种消化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患病过程比较长,大多数患者会出现反复腹痛、慢性腹泻和营养不良等症状。危险的是,克罗恩病的“破坏力”会悄悄升级。李中跃说:“炎症反复刺激肠道,可能让肠壁变得千疮百孔,严重时会引发大出血、穿孔、窦道、肠狭窄梗阻等。”

“目前,这种病无法治愈或根除,甚至黏膜愈合后也会有复发情况。治疗目的主要是缓解病情,促进肠道黏膜愈合,预防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李中跃表示,“如果治疗得当,约三分之二的患者不影响正常生活。”

王艾伦曾带Naomi去了好几个国家求医,试了不少办法,但病情总像坐过山车,好一阵坏一阵。面对Naomi的病情,李中跃团队制定了个体化治疗方案。令人惊喜的是,她对治疗反应极佳,服药第一周就有了明显效果。

“中国的医院非常好,第一天用药她就不疼了。”王艾伦激动地说,去年8月第一次住进浙大四院儿科病房后,女儿终于安安稳稳睡了个整觉。

据悉,目前对付克罗恩病的“武器”有不少:能快速控制炎症的激素、调节免疫系统的生物制剂、抑制肠道病变的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必要时还需要手术修复受损的肠道。但没有“万能药”,关键是找到最适合患者的那一种。

经过一年的治疗,Naomi的体重长了5公斤,脸上有了血色,甚至能背上书包,重新走进校园。

这个月,带着放暑假的孩子,王艾伦一家又飞回浙大四院复诊。“复查后发现孩子恢复得非常好,胃镜、胶囊内镜、肠镜都做过了,黏膜基本都恢复了。”他对中国的医疗技术竖起大拇指。

看着女儿如今健康快乐的模样,王艾伦感慨道:“我曾经在中国学习、工作过,虽然只有两三年时间,但我依然没忘记中文。”他笑言,“中国的美食我很喜欢吃,这里的气候我也喜欢。有机会的话,我想继续回中国工作和生活,也希望孩子们将来能到中国学习。”

本报记者 龚喜燕 通讯员 谢蕊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