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亮相
古稀“青衣花旦”: 让更多老伙计爱上京剧
“哐哐哐”……9月5日上午,金华老年大学戏曲班教室内锣声清脆,40余名京剧票友齐聚一堂,一场热闹的京剧社团开锣仪式启幕。作为金华京剧界“青衣花旦”名角,76岁的胡丽娟身着素雅旗袍主持了这场开锣仪式。“今天咱们以戏会友,也盼着更多老伙计爱上京剧。”话音刚落,80岁的票友王惠兰第一个接过话筒走到台前,一段《四郎探母》张口就来,字正腔圆的唱腔引得全场掌声雷动。这场开锣仪式,不仅是老年票友的“戏台”,更藏着胡丽娟与京剧相伴68载的深情故事。
古稀票友追角,名师细授传妙招
热热闹闹的开锣后,教室外的廊庭下围起一小圈人,70岁的高焰带着4位票友,拉着胡丽娟讨教。2020年,高焰在京剧演出现场看到胡丽娟在给学生勾画京剧脸谱,自小爱听京剧样板戏的她,瞬间被那抹油彩吸引,尽管当时已65岁,仍鼓足勇气上前询问:“老师,我这岁数还能学唱京剧吗?” 胡丽娟让她唱了几句,随后一句“你有一双会唱戏的眼睛”,给了高焰莫大的信心。从那以后,高焰成了胡丽娟的“铁杆学员”。
“这次我们5个人准备了《红色娘子军》里的永葆战斗青春选段,想在10月重阳节给全校师生表演!”高焰笑着说,胡老师上课从不只教唱腔动作,还会把京剧的历史、文化揉进课堂,越学越有兴趣。“眼睛要有神,盯着一个点,让观众能跟着你入戏。别慌,慢慢来。”当天的指导,胡丽娟说得非常细致,76岁的身影在阳光下格外认真。
京剧是刻进灵魂的“第二生命”
“我这辈子,跟京剧绑在了一起。”谈及与京剧的缘分,她的思绪回到了童年。胡丽娟生在梨园世家,父亲唱花脸,母亲唱花旦,耳濡目染,她从小就爱上了这门艺术。8岁那年,胡丽娟进入温州戏校学习,第一次登台唱了《苏三起解》,印象特别深刻:“站在台上,聚光灯打过来,我一点都不怯,就觉得这地方该是我的。”
10岁时,胡丽娟随父母来到金华,成为金华市京剧团的一名学员。那段训练时光,艰苦得让她至今难忘:为了保持腰部直立,同时在翻跟头、下腰等“毯子功”训练中保护腰部,她每天要缠上三指宽的绑带,一天练下来,绑带勒得深深嵌入皮肤,“一年到头,除了洗澡,绑带从没摘过”。
从8岁登台到76岁,68年的京剧生涯,胡丽娟把最好的年华都给了这门艺术。“有时候会想起《贵妃醉酒》里的一句唱词——人生在世如春梦,一转眼,京剧陪我快70年了。年华会老,但我对京剧的热爱不会变,它是我的第二生命。”
让京韵在金华绽放
2000年,胡丽娟退休后来到金华老年大学任教。20多年来,她带出了一批又一批老年票友,把京韵的种子播撒在更多老人心中。
2017年,胡丽娟带着学员们去湖南常德参加“德成杯”全国京剧票友演唱汇,她演唱的《杜鹃山》选段斩获银奖,学员们也拿下了团体三等奖。2020年,天津举办第十五届“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她受邀担任审批员,细心筛选浙江赛区的选手,帮他们站上全国舞台。最近,她又带着票友们参加了浙江省“枫彩年华艺术大赛”,9月下旬即将冲刺决赛。
“光在教室里教还不够,得让大家见世面。”作为老年大学京剧社团的主教老师,胡丽娟早已规划好未来的方向:“下一步要‘引进来’,邀请全国的京剧票友来金华联谊,让大家互相交流;还要‘走出去’,带着学员们去更多地方演出,让更多人听到金华老年票友的京韵声。”
本报记者 余震东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