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0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03版:晚晴

读者茶座

我的代课生涯

回首50年前那段代课教师的岁月,感慨万千。这段如诗旅程,虽已过去半个世纪,仍在记忆中闪耀。

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初中毕业,因种种原因与高中擦肩而过。父亲问我代课行不行?我既担心自己能否胜任,又期待摆脱困境,犹豫后还是答应了。

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清晨,我怀揣忐忑与憧憬,踏入那间熟悉又陌生的教室。熟悉的是作为学生,我曾在此上课,陌生的是即将成为“孩子王”。为了不辜负父亲和学生们的信任,我常在昏黄灯光下钻研教材、查阅资料、设计板书,反复琢磨如何把知识更好地传授给我的学生。

起初,我教一、二年级复式班,语文、数学、体育、唱歌“一锅端”。后来,我接手三年级语文并当上了班主任。教学中,我常因知识不足怕误人子弟,便提前备课,不懂就向其他老师请教。课堂上被学生问倒时,常常又羞又急,课后会立刻搞懂,再教给学生。

这三年,我与我的学生共同成长,看到他们课堂上积极发言、考试取得进步,我满心自豪。那时,初中毕业代课教师月薪24.5元,我每月上交父母20元,剩下的钱除了订报刊、买纸笔和邮票等,所剩无几,但学生的笑脸和一声“老师”,让我觉得一切都值。

就在教学工作渐入佳境时,一次冲动让我付出了代价。一次上课,第一排一名男生不停做小动作,我提醒多次无果,怒上心头,用教鞭打了他。他气愤地跑回家,没过多久,那名学生的父亲卷着沾满泥点的裤腿冲进办公室,拍着桌子问:“你一个代课老师,就这般打学生?”当时,我有些发怵,幸运的是,副校长赶了过来,积极开展调和工作,化解了这场因冲动引发的矛盾。冷静下来后我懊悔不已,认识到教育不能靠打骂,便诚恳向学生道歉,他最终原谅了我。

如今,50年过去,那些我当年教过的学生各有所成,有的留学、有的成公务员、有的当老师……开同学会时他们邀请我参加,称保持了读书看报习惯,撰写材料得心应手,归功于我的启蒙教导。这段经历让我领悟教师的责任使命,明白教育的力量,它是我的人生财富,如灯塔指引我对教育敬畏、对学生关爱。

(徐益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