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手绘 创新工艺
浦江鱼灯“游”向世界
近日,16盏形制各异、纹饰精妙、色彩艳丽的浦江鱼灯打包装箱运往位于北京的国家非遗馆。这批鱼灯将作为中华文化的使者走出国门,抵达沙特阿拉伯进行交流展出。
浦江鱼灯历史悠久,色彩明艳,多以鲤鱼、鳌鱼为原型进行创作,是浦江人民寄托“年年有余(鱼)”“鲤鱼跃龙门”“独占鳌头”等美好愿景的生动载体。鱼灯整体造型从1节到4节不等,制作精巧。当持有者舞动鱼灯时,鱼嘴随之张合,鱼尾左右轻摆,仿若一尾灵动的游鱼在水中穿行,韵味十足。
黄云洲是这批参展鱼灯的制作人之一。“我爷爷和爸爸都是做灯的好手,他们主要给村里制作节庆用的龙灯,有时候也会做兔子灯和鱼灯。我从小在旁边看他们制作,耳濡目染下慢慢地喜欢上了这门手艺。”黄云洲说。去年年底,浦江板凳龙作为“春节”组成部分入选人类非遗,带动了包括鱼灯在内的板凳龙周边产品的创作与销售热潮。
黄云洲向记者介绍了鱼灯制作背后的讲究。骨架通常选用生长3年以上的新鲜竹子,剖成均匀的竹篾后再进行绑扎。在这一过程中,竹篾需缓慢弯折,有时还要配合火燎,增强竹篾的韧性,避免发生断裂。
鱼灯尺寸不一,长度从30厘米到1米多不等,黄云洲分享他的制作经验:“我习惯先从鱼身入手,一旦鱼身的尺寸确定了,整盏鱼灯的大小也就基本定型了。”
在传承中创新,是古老鱼灯焕发新生机的关键。传统鱼灯在骨架表面直接糊上轻薄透亮的皮纸,到了夜晚,鱼灯依靠内置的蜡烛透光显现图案。而黄云洲则在糊皮纸之前先糊上一层粗纱布。“这样既保留了鱼灯的透光性,又极大增加了鱼灯的牢固程度,让它不再是一次性的节庆道具,成为一件可以长久保存的工艺品。”
这份对作品的精益求精也体现在他对纯手工制作的坚持上。从扎制、糊纸到勾勒图案、上色,完成一盏鱼灯需要耗费一天多的时间。“鱼灯制作工艺不难,但是要让消费者喜欢并不容易。”黄云洲说:“有人曾劝我用贴纸代替手绘,提升制作效率,我试过之后发现,还是一笔一画描绘出的图案更有灵气。”
从地方的节庆点缀,到即将代表中国文化走出国门,浦江鱼灯这场旅行的背后是一位手工艺人的坚守与创新,也证明了传统技艺通过拥抱时代,活态传承,可以游向更广阔的天地。
本报记者 叶赛丽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