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盘山”命名
磐安发现中国新记录属
说起蚊子,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但你知道吗?并不是所有的蚊子都会吸血,有些甚至还会发光。在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专家采集到了扁角菌蚊科的一个未知种,后经鉴定为中国昆虫新记录属——斑菌蚊属,并以“大盘山”命名该种,相关成果于近日发表在权威国际分类学期刊《Insects》上,这也是该保护区第一次发现中国昆虫新记录属。
斑菌蚊属在中国第一次被记录
张苏炯是《浙江昆虫志》的编委,参与了此次调查工作。10月22日,他告诉记者,从2016年起,浙江省森防总站和浙江省林学会就牵头全国3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00余位昆虫分类专家学者,对浙江省全域昆虫资源进行实质性调查和编撰工作,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调查点位。
2023年8月,由浙江农林大学副教授王青云带领的团队,在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1200多米的火山湖周边,采集到了扁角菌蚊科的一个未知种,后经鉴定为斑菌蚊属。
据悉,斑菌蚊属在全世界共有39种,分布于除南极洲外的世界各地,然而在我国,之前从未被记录到。因为此次是在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的,所以取名“大盘山斑菌蚊”。
根据《浙江昆虫志》记载,全世界双翅目昆虫已知16万种,其中蚊总科下属蚋科、细蚊科、蚊科、蠓科四科,约有1.2万种。
据了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蚊子隶属于蚊总科蚊科,幼虫多生活于积水中,成虫吸血。但其他如大蚊总科、摇蚊总科、眼蕈蚊总科的蚊子,绝大部分是不吸血的。比如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大蚊,虽然个体巨大,但成虫取食露水和花蜜,并不会吸血。这次发现的“大盘山斑菌蚊”也属于不会吸血的蚊子,幼虫多生活在菌类和腐殖土中,成虫吸食露水或花蜜。
“它的部分种类幼虫还会发光。”张苏炯说,斑菌蚊属隶属于眼蕈蚊总科扁角菌蚊科,扁角菌蚊是双翅目昆虫中极少数具有生物发光特性的类群之一,是双翅目生物进化研究的关键类群。有些人去山上采野蘑菇时,看到有些会发光的野蘑菇,可能就是因为其内部有这种蚊子。
保护区内已发现各类昆虫新记录属
新种逾15种
张苏炯表示,这次中国昆虫新记录属和以“大盘山”命名的新种发现,不仅为中国昆虫的物种库增添了新成员,对我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及资源昆虫产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另外一方面,也说明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措施的有效性。
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组成员、科教处处长俞叶飞介绍,截至目前,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记录物种4359种,其中国家二级以上重点保护物种97种。专家推测,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昆虫种类至少3000种,截至目前,保护区内已发现各类昆虫新记录属、新种逾15种,如大盘山摇蚊、褐色尼菌蚊等。
本报记者 吴越悦
(本文照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