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阳江畔播火种
——寻访中共浦江特别支部
(上接1版)
煤油灯下 照亮浦江的红色黎明
党组织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警觉。反共摩擦日益加剧,白色恐怖笼罩浦江。1939年端午,黄长波被突然逮捕,震动全县。虽经多方营救保释,但浦江党组织的发展遇到了严峻考验。
1939年9月,中共金衢特委派蒋忠(原名章仲尧)来到浦江,并按照上级指示,中共浦江区工委改建为中共浦江县工委,由蒋忠任县工委书记。“那时,黄宅上市村的环境对开展革命活动不利,黄祖明送蒋忠到岩头山垄王店村地下党员王新泉家居住,并和几名党员一起在村里办起一所小学,以小学教师身份作掩护开展革命活动。”浦江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吴雪清说,这里后来诞生了浦江历史上第一个中共县委。
1940年初夏,根据中共金衢特委组织部部长陈雨笠的指示,在岩头镇山垄王店村一处僻静的厅堂里,中共浦江县委正式成立,蒋忠任书记,黄佳作、黄祖明为委员。这是浦江革命斗争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意味着浦江党组织已成为一个更加成熟、能够独立领导全县人民进行抗日救亡斗争的核心力量。
“当时蒋忠办公和居住的厅堂结构巧妙,前设小学课堂作掩护,后有密室,上有天道可通屋顶,下有地道可转移,随时应对敌人的搜捕。”山垄王店村村民王伟光介绍,在煤油灯下,蒋忠部署工作,研究对策,领导全县党组织贯彻“隐蔽精干”政策,同时果断出击。
1940年4月20日深夜,一场精心组织的“标语战”在全县打响。根据蒋忠的部署,全县党员分组行动,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等宣传标语,贴满了交通要道、集镇村庄和国民党机关门口,有力地揭露了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斗志。抗日战争时期,浦江境内先后建立了12个党支部、11个党小组,发展党员185人,极大地提高了党组织的战斗力,推进了全县的抗日救亡工作。
在蒋忠密室不远处,是王香圃的故居。“王香圃是我的爷爷,蒋忠在浦江工作期间,爷爷积极帮助写标语,争当向导,主动送衣、鞋、食物给他,临危时刻助其脱险,两人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情。”王伟光说,他的父亲王文源,是蒋忠当时教的年纪最小的一名学生,只有8岁。“我父亲小时候很机灵,看到有人来检查了,就跑到蒋忠身边让他抱,假装成父子帮助他躲过检查,深得蒋忠书记的喜爱。”
王香圃故居上还挂着一块“保家卫国”的牌子,受到王香圃和蒋忠的影响,王文源17岁就参加了抗美援朝。“父亲今年已经93岁,身体依然健朗。”王伟光说,由于他对历史了解比较清楚,2017年开始,他回到村里担任讲解员,每年接待游客超1万人次。“去年10月份,陈雨笠和蒋忠的后代还回来参观过,重走当年他们走过的路。”
今日的浦江,红色印记如星斗散布,守护着历史的记忆。黄宅镇上市村的党支部旧址、山垄王店村的县委成立地,已成为重要的党史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点,蒋忠当年用过的煤油灯、上课的桌椅依然保存完好,向每一位来访者诉说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