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8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07版:社区

共建共享 家门口的“银龄课堂”

10月23日,记者走进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人民西路支行的二楼,映入眼帘的是老人们专注学习的脸庞。这是城北街道红湖路社区“银龄课堂”的一幕,也是社区与辖区单位共建共享,成功破解老年教育场地难题的生动场景。

银行网点变身“银龄课堂”

红湖路社区是城北街道的一个老社区,老年人口占比达26%。老年群体对精神文化和终身教育的需求,与社区内部有限的教学资源形成了突出矛盾。“老年大学离得远,我们过去不方便。”居民许锡忠的这句话,道出了许多老年人的心声,将优质教育服务延伸到居民“家门口”,成为社区的迫切任务。

实现这一愿景的首要障碍便是场地。记者了解到,红湖路社区自身的办公空间非常紧张,难以独立支撑起满足老人们活动需求的教学场地。当社区向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人民西路支行相关负责人提及周边老年居民的需求时,银行方面当即表示愿意提供帮助。“网点在白天的一些时段业务量相对较少,部分场地和设施处于闲置状态。这些资源如果能用来为社区老人们做点实事,我们义不容辞。”双方一拍即合,邮政网点的部分空间在特定时段化身为惠及邻里的“银龄课堂”。

居民自发成为“邻居老师”

场地问题解决后,师资从何而来?城北街道给出了一个同样充满智慧且温情的答案:老师,就在居民中间。

今年85岁的潘珠凤便是红湖路社区一名广受欢迎的讲师。“我原先在老年大学学习绘画,后来社区里熟悉的居民都说我画得好,鼓励我出来教教老邻居们。”在大家的鼓励下,潘珠凤走上讲台,“没想到大家这么热情,我现在感觉比退休前还要忙碌,内心特别充实。”

在红湖路社区,像潘珠凤这样乐于奉献的“邻居老师”还有多位。他们之中,既有擅长书法的退休干部,也有精通绘画的“文艺老人”,还有巧手匠心的剪纸能手。这种“居民教、教居民”的模式,有效激发了社区的内生动力。

据悉,婺城区已构建起“区—镇街—村社”三级联动的老年教育共同体。目前,全区已建成79个村社老年学堂,18个乡镇(街道)老年学校实现全覆盖,正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因此受益,在家门口就能圆自己的“大学梦”。

本报记者 余震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