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何尊是如何复刻的
面对国际学者,永康铜匠分享秘诀
“17年前,何尊是我尝试复刻的第一件青铜器国宝。但这是我第一次面向国际学者分享复刻这件国宝的全过程。”11月5日,现年66岁的永康铜匠程育全说,他是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永康程氏铜艺第六代传人。
10月27—28日,“中国古代青铜器制作技术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博物馆(东馆)召开。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英国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日本奈良文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5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
程育全应邀出席本次活动,并以《“何尊”高仿及古代富锡工艺的当代应用》为题,向与会嘉宾分享了他在青铜器高仿与古技艺创新应用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17年来,这位永康老铜匠迷上了复刻国宝,他和团队一起复刻了何尊、曾侯乙尊盘、战国戎人车舆、十二生肖铜首、四羊方尊等多件国宝,引发了广泛关注。而他在复刻国宝领域的“开山之作”就是何尊。
何尊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国家一级文物,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上面镌刻着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出现的“中国”二字。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今陈仓区)贾村镇,收藏于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当时,为了更好地展示国宝的魅力,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希望找到一位铜雕工艺大师复刻何尊,于是找到了程育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徐天进教授、上海博物馆青铜器专家谭德睿为这项复刻任务提供技术支持。
万事开头难,从“0”到“1”如何克服困难?众多国际专家、学者都很感兴趣:这位永康铜匠何以能复刻国宝何尊?
“2008年开始,我和儿子程颐一趟趟跑到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那时候还没有先进的测量工具,只能用普通的尺子量尺寸。”程育全回忆说。
当年,程育全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挑战。何尊高38.5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圆口棱方体,长颈,腹微鼓,高圈足。腹足有精美的高浮雕兽面纹,角端突出于器表。体侧并有四道扉棱。造型浑厚,工艺精美。“何尊的造型很不规则,光是尊内铭文就有100多字。”一开始,程育全用铜水浇铸工艺,总是掌握不好火候,由于热胀冷缩,浇铸出来的复刻样品尺寸不对,“比原版缩水不少,前前后后试验了上百次,尺寸终于对上了。”
复刻何尊上的纹饰也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这些复杂的花纹带着时代的烙印,历经约3000年的沉淀和洗礼。“依样画葫芦,一开始总是不得要领,形似而神非,反反复复雕了三年时间,这才把原本的神韵复刻出来。”程育全说。一点一点摸索,他很多次想放弃。最终他咬牙坚持了下来,并实现了复刻版与原文物“四个一样”的标准,即纹饰、规格、金属含量、外观四个基本一样。通过克服无法翻模、部件缩水等技术难题,团队掌控了从制模到浇注的全套核心工艺,最终成功再现了国宝何尊的神韵与历史厚重感。
“过程虽然很苦,锻炼了一个人的意志,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之后,回头再看,过程中的苦也是值得的。”在复刻何尊之后,程育全接二连三成功复刻了不少国宝。
这一项目不仅是对一件国宝的再现,更是对传统技艺的一次系统性还原。在成功复原国宝的基础上,程育全进一步将古技艺活化应用,比如,青铜器专家谭德睿发现,越王勾践剑上的花纹是亮白色的,一开始,很多人以为是某种镀银工艺。根据谭德睿的研究分析,这不是什么镀银工艺,而是富锡工艺。例如越王勾践剑含锡量约24%,通过高锡配比使剑刃锋利且表面呈现白亮效果。
在谭德睿的指导下,程育全和团队将几千年前的富锡工艺创造性应用于现代茶器等日常生活用品中。程育全认为,传承的终极目的是让古老智慧焕发新的生命力,通过将这项古老的金属表面处理技术融入现代设计,团队打造出了一系列既蕴含青铜文明底蕴,又符合当代审美的实用器物,真正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技艺,“活”在了人们的茶席案头之上。程育全在经验分享过程中,生动地展现了一条从“技艺复原”到“文化活化”的清晰路径,获得了现场听众、国外学者的好评。
本报记者 许健楠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