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08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2版:我城

逛唐宅夜市 解锁夜生活的又一打开方式

夏季的白昼格外悠长,傍晚六七时天空依旧明亮,这时,城市中的夜市也渐次苏醒,亮起点点霓虹。被漫长日照“充值”了更多活力的人们不急于归家,他们呼朋引伴,迎着尚有余温的晚风,投身灯火初上的热闹街区。

位于金华开发区秋滨街道屏岩街的唐宅夜市,是市区除婺州古城、西市街商圈之外,为数不多的面积超一万平方米的夜间市场,自2021年9月开业以来,就成为周边居民夜生活的主场。

社区里的夜市,越夜越热闹

若在白天来到唐宅社区,可以沿着仲友街,去看一看被列为金华市文物保护点的进士第,要是遇到碰巧经过此处的老人,他们会告诉你,唐宅社区是南宋理学家唐仲友后人的迁徙地,进士第是为纪念唐仲友与父亲、两个哥哥达成“一门四进士”而建的。

若是在下午来到唐宅社区,就一定不要错过这里的夜市。“夜市全长1000余米,面积近2万平方米,是金华开发区夜间经济示范街区。”夜市管理方代表徐文亮介绍,街边设有固定商铺78间,移动餐车和帐篷180个,还有为当地农产品自销人员、公益组织等提供的“共富摊位”,以及在寒暑假期间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0成本”实践摊位。

下午4时50分,夜市的安保人员搬出写有“唐宅夜市”的灯牌,并在街两端设卡,将一条通车大道,暂时改为夜市区。“我们最近进入夏令时,等到晚上12点,就会将障碍物移开,保障夜间及明早的通车。”一位保安大叔说,由于周边工业企业和园区较多,住着不少外来务工者,十几年前,屏岩街上自发形成一个马路市场,白天卖蔬菜,晚上卖餐饮,后来得到规范管理,形成夜市,外观秩序和卫生条件都得到改善。

盛芳华与丈夫在夜市入口处经营着一个水果摊,他们早早来到场地,用立起的塑料筐圈出摊位范围,二三十种新鲜水果吸引回家的上班族停下脚步。

“我们以前是开水果店的,因为夜市摊的租金更便宜,就在2021年来这里。每天早上进货,下午两三点出摊,做到凌晨零时回家。”盛芳华是河南人,13年前来到金华,作为夜市的老摊主,她说自己正处在一个良性循环里,因为水果新鲜、定价便宜,在这个人流量大的夜市里,每天生意都挺好。

街边的固定商铺以烧烤店为主,店主们将装着烤串的冰柜和桌椅摆到店外,晚上8时以后,循着香味而来的食客变多,开启一场夏夜里的放纵餐。

“这家店以前在兰溪街、三路口都开过,老板娘是贵州人,搬来唐宅后,我偶尔也会跑来吃。”市民陈先生与朋友坐在一家烧烤店门口,等待与夏天最适配的小龙虾。

“深夜食堂”汇聚四方美食

唐宅夜市里能见到许多地方的特色美食,河南烧饼、皖北炒货、陕西肉夹馍、柳州螺蛳粉……走上前询问,发现摊主也多为当地人。徐文亮说:“整个夜市中,只有一家烧烤店是金华本地人开的,其他都由外地人经营。”

夜市中段位置,有一家贵州风味的卤味摊,见到有顾客来,老板娘总会露出一个大大的笑容,并递出一个塑料盒,说:“想吃什么自己夹!”

鹌鹑蛋、海带丝、虎皮鸡爪、猪蹄等十几种浸泡在卤汁中的食材色泽诱人,散发出的香气也让人止不住咽口水。选好食材后,老板娘切块并称重,再递给老板调味。切好的葱、蒜、香菜、洋葱、折耳根分别放在铁罐里,老板根据需求舀出配料与食材混匀,最后会给每位顾客送一勺油炸花生米。

听到“微麻微辣,不要折耳根”时,可以断定这十有八九是本地顾客,当有人用极具特色的口音,说出“正常麻辣,多加洋葱和折耳根”时,就知道这是老板的同乡来觅食。

“我们是去年来唐宅摆摊的,生意一直挺不错,基本晚上11点半左右能把东西卖光。”老板袁康文说,他与妻子都是贵州人,来到金华后就做卤味生意,如今儿子在附近的望道小学读三年级,一家人踏踏实实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细数下来,夜市中的一家西安面筋,应该是产品定位最精准的小摊了,冒着热气的炭盆上,只放着面筋与烤肠两个品种。

“老板娘,面筋怎么卖?”

“1.5元一串,要是5串以上1元一串。”

“给我来10串。”

不一会儿,小摊边排起队,老板娘张大姐戴着口罩,看准了时机往面筋串上刷油,激出一阵带着辣椒粉与孜然粉味道的白烟,若是正好站在下风口,就会被这香气糊一脸。

“面筋都是我自己白天做的,每天至少准备500串。”张大姐是北方人,唐宅夜市出现前,她就在附近摆摊卖烤面筋,不管有没有生意,炭都烧得火红,已经将底下的木板烧出一个洞。她说,多年来未换装备,老客总能靠这个洞辨认出她来。

不止于吃,还有不少生活服务点

沿着屏岩街往仙源路走,除了美食撩人外,还能看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摊位,比如理发摊。

在夜市开始营业前,靠近入口的一个帐篷就摆出了“快剪”的招牌,摊主彭正柱将全身镜、理发椅、电风扇以及装着工具的小推车依次摆出,不一会儿就迎来了第一个顾客。

“我从事理发20多年了,4年前开始在夜市摆摊。每天下午4时半来,晚上10时左右收摊。”彭正柱今年47岁,江西人,白天有别的工作,晚上来夜市兼职,他剪得又快又仔细。

穿过美食区,进入服装区,在五花八门的成衣摊中,一个开在三轮车上的裁缝铺格外显眼,天色渐暗,摊主柴桃菊打开挂在顶上的灯,给一件衣服改大小。

柴桃菊十几岁开始学裁缝,后来还学会补鞋,七八年前,她开始带着一身手艺摆摊。“我一整天都在摆摊,晚上在唐宅,白天在别的地方,后面还有一辆车就是白天用的。”柴桃菊说,她每天早上开一辆车出门摆摊,丈夫下班后,开另一辆车来唐宅会合,并在边上做配钥匙的活,等晚上11时,两人再各开一辆车回家。

这个听起来有些绕的摆摊模式,是柴桃菊持续多年的日常,为了给自己更舒适的工作环境,她还自带一个小冰箱,里面放着矿泉水,这样在夏天也能收获冰爽。

走到夜市的另一头,能看到一家自行车店,同样也是傍晚开门。

“我在2018年来金华,主业是做电动车配件,因为看周边没有卖自行车的地方,就在今年3月份把店开起来了,上个月卖出去60辆呢。”店主施国云是云南人,他正坐在门口修车,偶尔有人骑自行车路过,他辨认一番,挑挑眉毛说:“这辆车就是在我这买的。”

在开业前,施国云没想到生意会这么好,现在他白天也会开门,把兼职做得像主业。想到梅雨季节将近,他有些发愁,又马上乐观起来:“买车总要试骑,雨天就不方便。不过即使这样也要多开门,就当给自己打广告!”

夜更深了,唐宅夜市依旧热气腾腾,琳琅满目的小吃摊升腾起诱人香气,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中交织着笑语,不管摊主还是顾客,都用心经营着自己的生活。

记者 郑宇恒 /文 陈斌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