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4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02版:新闻

16本泛黄的笔记本 师徒三代的钢轨坚守

在浙江省交通集团金温铁道公司钢轨探伤班组,16本泛黄的笔记本,承载着公司三代探伤工的技术与信念。它们从刘伟锋的手中传出,经张静锋的续写,如今正由徐飞紧紧握在手里。这不仅是一本本笔记,更是一段关于传承、坚守与安全的承诺。

笔记的起源 刘伟锋与他的“火眼金睛”

1998年,刘伟锋踏入钢轨探伤这一行。那时,探伤仪还是笨重的A型模拟设备,探伤工全靠一双“火眼金睛”和一副敏锐的耳朵。他常说:“钢轨不会说话,但回波会。”每一个异常的波形,都可能隐藏着一处伤损,一个隐患。

记笔记,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刘伟锋用它记录每一次探伤的数据、每一处疑难伤损的回波特征、每一种天气对探测的影响。金温货线曲线多、钢轨磨耗大,接头夹板干扰强,他就在现场一遍遍调试、对比、总结。笔记越写越厚,经验越积越多。探伤时的每一步都踏得沉稳,笔记上的每一笔都写得认真。

刘伟锋常说:“差一点都不行。”这句话,也写在了笔记的扉页上。

笔记的传递

张静锋的“科技+匠心”

2016年,张静锋接过这本笔记时,探伤技术正经历巨变,数字超声波仪、双轨探伤车陆续上线,科技正在重塑这个行业。他没有丢掉师父的笔记本,反而在每一页的空白处,用红笔记录新设备的测试数据及优化建议,并记录现场异常出波(含仪器自身干扰波)的校对流程。

2019年至2021年,张静锋与师父刘伟锋一同伏案钻研、现场试验、反复推敲,携手攻克焊缝探伤技术,最终完成了乐清湾线、金台线共300多公里焊缝的跟踪探伤任务,其经验做法在全公司范围内推广应用。

张静锋常说:“刘师父传给我们的是根基,我要做的是让这棵树长得更高。”

2021年,张静锋和同事在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探伤工职业技能竞赛中一举斩获团体第二名,以及个人全能第五名、母材单项第三名的佳绩,并带出了祝海波、李晓龙等多名徒弟。

随着金温铁道公司探伤设备从GT-2+升级到GT-20,引入RUD15双轨仪,张静锋认真学习、研究新技术,并用于实践,取得发表论文1篇、获得新型专利2项的成果,但他从未满足,从未离开现场。每一次新设备上线,他都会带着徐飞等人,一边翻着那一本本旧笔记,一边对照新屏幕上的波形,一字一句地讲解、一笔一画地校正。

他说:“科技是工具,匠心才是灵魂。”

笔记的新篇

徐飞与“新思维”

2021年,徐飞加入探伤队伍,成为张静锋的徒弟。他是看着智能手机、用着AI算法长大的一代,但他依旧被那些笔记本深深吸引。

“师爷的字写得真工整。”徐飞说,“每一处波形图都是手绘的,旁边还标注了天气、轨温,甚至他当时的直觉。”他既跟随师爷刘伟锋锤炼“手感”,体味那份对钢轨的深刻理解;又跟随师父张静锋学习“方法”,掌握新工具科技赋能。

徐飞把笔记本扫描成电子版,存进平板电脑,但他依旧习惯带着原本上路。他在2024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工务系统无损检测员(钢轨)职业技能竞赛中荣获焊缝探伤成绩第—名、双轨探伤第一名和个人全能第二名的佳绩。成绩背后,是上两代人的经验支撑,更是他对“新旧融合”的深刻理解。

现在,徐飞每天运用回放软件在电脑上分析历史伤损数据,结合季节性波动规律(温度、运量等因素),重点研判螺孔裂纹、鱼鳞伤下核伤等主要类型的伤损分布特征。他尝试通过整合多维度数据构建伤损发展趋势图表,为精准制订探伤计划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徐飞说:“我想让这些笔记‘活’起来,让它们不只是记忆,更是未来工作的指南。”

从刘伟锋到张静锋,再到徐飞,一本本笔记本串起了三代人的技术脉络,也串起了同一个信念——安全大于天。

金温货线、金台线、乐清湾线,金温铁道公司管辖的三条铁路线上的钢轨依旧每天承载着南来北往的列车,而探伤工的脚步也从未停歇。那一本本泛黄的笔记本,还会继续被书写、被翻阅、被传承。

通讯员 张高剑 王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