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上山挖笋腋下钻进一只“小黑虫”……医生提醒,被蜱虫叮咬切忌盲目处置
本报消息(记者 陈启宇 通讯员 许俊萍)近日,东阳市民林女士和朋友一起去山上挖笋,晚上出现右侧腋下瘙痒,抓挠后并未缓解,让家人帮忙检查后发现,腋下瘙痒处皮肤红肿,中心有一只“小黑虫”。第二天一早,林女士便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了东阳市红会医院急诊中心。
在医院急诊中心的换药室内,接诊医生胡深陆确认“小黑虫”为蜱虫,对蜱虫叮咬皮肤处消毒并检查蜱虫叮咬的深度,随后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使蜱虫头部放松,接着用无菌镊子小心翼翼地将蜱虫取下后,进一步检查确保没有虫体残留。
“还好我们昨天没有硬拔,这虫子叮得可深了,听医生说要是拔断了,还可能引发感染、败血症。”林女士心有余悸地说。
胡深陆介绍,蜱虫的身体前部几乎都是嘴,学名为“口器”,它们靠着口器的倒刺,可以牢牢吸附在宿主身上长达数日,同时吸血并注入涎液后,如芝麻粒大小般的蜱虫可以膨胀到指甲盖大小。
人体在被蜱虫叮咬后,皮肤局部会出现水肿性丘疹、淤点、淤斑等,宿主会觉得瘙痒或者疼痛,严重时会发热,甚至周身泛发皮疹。除损伤皮肤外,蜱虫叮咬时会将唾液中的毒素注入人体,被咬者会出现肌肉麻痹等状况,严重的会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危及生命。
“蜱虫叮咬看似无害,但它体内可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20种立克次体、18种螺旋体和32种原虫等多种病原体,这也是为什么蜱虫能传播许多严重疾病的原因。”胡深陆强调,春季到秋季是蜱虫的活动高峰期。如果不小心被蜱虫叮咬了,切忌盲目拍死虫体,若蜱虫已钻咬入皮肤,不要生拉硬拽,也不要用火烧蜱虫的屁股,应该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由专业人员进行处理,不要自行处置。在叮咬后的2周内应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其间如出现发热、乏力、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应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胡深陆提醒,被咬后,最好把完整的蜱虫保存好,可以用于后期的病原体检测。这对判断后续是否需要接种疫苗或抗生素治疗,非常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