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毒文件”险些损失120万元
陌生账号发的可疑文件千万别碰
记者 季俊磊
如今,线上平台已成为日常沟通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在发送某些工作文件时为人们提供了极大便利。然而,诈骗分子也悄悄瞄准了其中的“商机”。不久前,家住金东区多湖街道的某企业负责人王先生便遭遇了一次“毒文件”诈骗,险些损失120万元。昨天,谈起这起诈骗事件,王先生依然有些后怕:“诈骗分子的手段真是防不胜防。”
“我的微信号被人盗用了,骗子让公司财务给他转账120万元!”当天,金东公安分局多湖派出所接到王先生报警。民警刘天平迅速联系该公司财务人员,并安排在公司附近的村警苏旭钦赶至现场。
经了解,当天上午,王先生在某“税务”微信群中,看见一个陌生账号发布了一份“2024税务稽查随机抽查企业红头文件”,点开发现里面是一个空白表格,以为对方发错文件就没有在意。殊不知,这份文件内含病毒,王先生的办公电脑已被诈骗分子掌握并监测。
趁王先生午休,诈骗分子登录王先生微信,给公司财务人员小邵发了转账指令。“刚打开手机就显示‘我’给财务发消息,让他转账到指定账户120万元。”王先生发现自己的微信号竟被人远程操控了。
有多年财务工作经验的小邵接到“老板”指令后有些疑惑,没有第一时间转账操作。“我本想给对方打语音电话核实信息,没想到他直接挂断了。”小邵正疑惑时,就接到派出所的劝阻电话。办案民警表示,这起诈骗是冒充企业主诈骗财务人员的升级版,不法分子通过诱使企业主点击带有木马病毒的文件,从而控制办公电脑,盗用微信号,然后要求财务人员大额转账实施诈骗。
记者了解到,近段时间各地陆续有人遭遇“毒文件”骗局:有兽医收到称是宠物生病图片的压缩文件,有HR收到应聘者发来称是个人简历的压缩文件,还有设计行业人员收到客户发来称是参考样式的压缩文件……此前,微信官方也曾发布提醒,不要轻易打开他人发送的文件,重点留意exe、zip、rar、bat等格式后缀的陌生文件。这些文件大小多在10M以下,小的只有20K。“在这类诈骗中,电子邮件是假,木马病毒是真,一旦点击文件链接,就会掉入陷阱。”刘天平介绍,有的病毒还会常驻在电脑内收集用户密码、浏览记录等敏感信息。
针对这类“毒文件”,市民该如何防范?“最关键的是,可疑文件不要轻易点击。”刘天平说,如果碰到必须要接收且打开文件时,建议市民先核实对方身份,并要求留下对方身份信息,同时及时使用杀毒软件查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