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06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8版:讲述

祖孙伴读的日子

施朝腾

孙女在幼儿园阶段是个阳光女孩,她善良文静且能讲一口顺溜的永康话,受到老师和小朋友的喜欢。现在能讲本地方言的孩子不多,本想薪火相传,但难以为继,不久就被同化了。到小学后,由于父母工作忙,加上我这个当爷爷的是师范科班出身,有过多年的从教经历,祖孙伴读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尽管时下对带孩子有多难、伴读难当的议论早有耳闻,我还是有点不以为然。

至此,我们夫妇俩也加入浩浩荡荡的接送大军,开始新的生活。拿到教材我粗略地浏览了一遍,许多知识点已下放,与当年任教的教材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但难度不大。让人感到有点头疼的是那些五花八门的教辅书,有些题目灵活而刁钻,非得下一番功夫才能拿下。《每日一诵》收录的古诗词、小古文,许多是我当年大学进修的教材。签字、打卡、拍摄照片、录像上传、批改作业、背书检查、跳绳、踢毽子计数……这是每天的例行公事,你必须熟练地使用智能手机。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难事,对我们这些上年纪的人却不是一件轻松事,往往今天学会了,明天就忘了,非得请教他人,重新学。还得时时关注班级建立的各种群,大到测验、考试成绩公布,需家长配合的班级活动通知,小到孩子的在校不良表现,一览无余。有时会成为家长不想看但又不得不看的“曝光台”“伤心地”。周末也不得安宁,那是名目繁多的“兴趣班”,你学三门、我学五门,据说最多的有八九门,难怪有的孩子在作文中写道:“周末我不是在上兴趣班,就是在去上兴趣班的路上。”寒暑假对于许多孩子来说也已名存实亡,成了某些培训机构的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观念形成的“羊群效应”“剧场效应”,让很多家庭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犹如被一种无形的动力裹挟着而高速运转的机器,负重运行。是非功过、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还是让后人来评说吧!

面对这一社会现实和时代潮流,我的孙女还算是幸运的。在学业上我们没有望女成凤心切而设定那些不切实际的指标;很少的兴趣班,也是充分尊重本人的意愿,而不是由大人越俎代庖。到四年级时,唯一的舞蹈班也应其要求停掉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能终身受益,这是永恒的主题,不会过时。这一点,在我们家庭基本形成共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大人首先要充实自己,“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要误人子弟的。为此,每个学期开学之初,我都会去书店买来一套新教材,与孩子同步学习。《名师零距离》是我必看的栏目,其内容深入浅出,很有实效性和针对性。自己虽然有一本普通话合格证书,而拼音当中的前后鼻音、翘舌音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发音往往会走调,不如孙女发得准,那你得不耻下问,拜其为师。看到我学习如此投入,天真又略带几分调皮的孩子也会戏谑:“爷爷!我已让老师给您在教室后面留位置啦!我们一块去上学吧。”我的一些知情的朋友也会调侃我是当今小学的“回炉生”。

为了培养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我们一家子着实下了一番功夫,倾注爱心、耐心和细心,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管好分内事,快乐每一天”是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并在充分尊重孩子基础上与孩子共同探讨而确定的“座右铭”。她老爸作出更具体化的解释是“今日事、今日毕”。何谓“今日事”,如何才算“管好”进而达到“快乐”都一一进行细化、量化,并设计好表格,每个星期进行打分、小结,兑现奖罚措施。人们常感叹“现在最辛苦的是中小学生”,而繁重的课业负担是需要强壮的体魄支撑的,这一点在如何培养两个习惯上也得到了充分体现。目前学校普遍很“卷”,因而部分学校出现“课间静悄悄”等不正常现象,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得不到保障。对此,央视资深节目主持人白岩松曾大声疾呼:“如果连课间十分钟都无法走出教室,这样的身体素质何谈未来,又怎能撑起祖国的未来……”可见,这种现象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还是来一个“堤内损失堤外补”吧!懂事的孩子早已提出不要我们接送、步行上学了,只是我们放心不下没有允许。到四年级我们通过反复考量和实践,而放手让其步行上学了。来回将近四公里的路程,加上饭后散步、周末自由活动也基本上能弥补课外活动不足的问题。此外,我们还牢牢抓住一个关键性的时间节点,那就是睡眠时间:低年级时20:30;中高年级时21:00。无特殊情况,必须上床睡觉。让孩子逐步学会科学利用时间,确保睡眠质量。

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并非易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坚持不懈,从量的逐步积累才能达到质的提升。前几年新冠疫情肆虐,有几个时间段学校不得不停课让学生在家线上学习。我们也没有乱了分寸,孙女仍能按照自己制定的时间表有条不紊地进行学习和生活,学业上基本没有打折扣,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该学期结束,还首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以后陆续捧回来了“进步之星”“计算能手”以及“优秀班干部”等奖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