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0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6版:财经民生

“蒸”战高温 无惧“烤”验

义乌城投集团保城市运转 挥汗“守护”一座城

孙丹玲 文/摄

八月的义乌,骄阳似火,烈日如炽。一入夏就屡破40℃“极值”,让义乌这座城市和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都面对着炙热的“烤”验。在城市冒着热气的马路上,在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在黢黑闷热的地下管道,在“自带暖气”的加油站、充电站、停车场,不服“暑”的城市建设者们迎高温、战酷暑,义乌城投人以“用心用情”的初心写下了“为城为民”的担当。

焊接工

与火花共舞 全副武装防烫伤

他们头顶烈日,戴着手套、面罩和护目镜,全副武装,忍受着噪声、焊花与高温的多重“烤验”,认真焊接着每一个焊缝……近日,在义乌大剧院建筑工地,近距离感受他们的工作日常。

骄阳似火,室外温度超过40℃。8月15日上午9时,义乌大剧院建设的施工现场,踏上烈日炙烤下的高架桥,一股股热浪扑面而来,只见不少工人仍精力充沛,在各自的岗位上有条不絮地干着手里的工作。

32岁的白建华已经干了7年的电焊接,每天早上5时30分,就已经在工地,他穿戴着工作服、工作帽、手套等各式劳保用品,还要戴上厚厚的长手套,手握防护面具,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低头认真焊接钢筋钢板。即便是在炎热的盛夏,为了防止灼伤,电焊工也要全身穿上厚重的工作服,保护身体不被火花灼伤。

对他来说,中暑是家常便饭,有时,工作前他就喝下一瓶藿香正气水,以防中暑。他说:“焊接是一项精细活,必须全神贯注,不然达不到焊接工艺要求和效果。”连续工作了10分钟,又热又渴的白建华取下厚重的手套,一口气喝下了一瓶水。他说电焊一烧起来,旁边的温度达五六十度,火花刺眼,这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不一会儿,白建华的后背已经湿透。摘下防护罩的那一刻,他脸上的汗水不断地滴落下来。他说,自己早已适应了在高温环境下工作。

义乌大剧院坐落于世界小商品集散中心—义乌CBD核心区,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包含1600座舞台剧场、1200座音乐剧场及容纳2000人的国际会议中心,音乐厅正在进行屋面收尾施工。

目前现场正在进行大剧场侧舞台屋面钢结构施工,钢梁已吊装完成,正在进行焊接、楼承板铺设作业,屋面设计为大跨度钢梁,跨度为28米,钢梁截面高度最大为1.8米,总用钢量为900吨,单根钢梁最重为20吨,采用“分段加工+地面拼接+高空原位安装”施工工艺,采用450吨履带吊机进行吊装,履带吊机臂长为“主臂54米+副臂66米”,共计110米长,履带吊机的作业半径为72米,最大额定吊重为42吨,满足吊装需求。

义乌大剧院项目多为大跨度结构,因而钢板厚、材质高、对接多,钢结构焊接量较大,正值炎热酷暑季节,项目部为保证施工进度,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同时为工人提供防暑降温保障措施,发扬攻坚克难精神,力保钢结构施工节点。

沥青摊铺工

“趁热”施工 铺设质量才好

8月里的持续高温,不少市民连出门都“望而却步”,但有这么一群人,在城市道路保障“战场”上顶烈日、踏热浪,坚守岗位,他们头顶烈日,每天脚踩160℃滚烫沥青做好路面修复工作,他们就是城投道路养护工们。

8月16日上午11时,路面温度已高达45℃,工程车将160℃的沥青倒出,路面立马变得热气腾腾,养护工人们承受热上加热的双重“烤”验,工人稍不注意就会被烫伤。

开槽、铲料、撒油、指挥……在现场至少十几个养护岗位上,所有人都在默默工作着,管理人员则不时要提醒工人们喝水休息。

“作业前就得喝瓶藿香正气水,防止中暑。”高宗宝今年40岁,从事这份工作6年了。自己的鞋子每隔两周就换一双。

高宗宝说:“沥青摊铺就得‘趁热’,温度高,沥青摊铺才能达到技术要求,这样摊铺的路面才能更加平整、结实!”为防止被沥青烫伤,天气炎热,他们仍然穿着长袖长裤工作,平均每天喝七八瓶矿泉水。

据义乌城投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一般大面积的沥青铺设作业会选择在晚上进行,避开高温,保证工人们的健康。白天小块的修补作业也会在上午进行,尽量避开一天中最热的时段。

据悉,义乌城投集团上半年以来累计完成环城路、四海大道等多条道路大中修4.7万平方米,完成沥青路面零星整修15020平方米,发现并处置坑洞1387处,人行道板修复26658平方米。

停车管理员 烈日下日行几万步 换来有序停车

8月15日,义乌商贸区街上行人寥寥,街边的店铺纷纷支起凉棚,只有停车管理员们还在被烈日炙烤得发烫的街道上穿行,跑来跑去收费。管理员老李走到道路中央,指导司机有序泊车,细密的汗珠不断地从他的鬓角和颈部渗出。

每天上午9时,义乌市城投城建资源公司智慧出行部一线职工老李头戴草帽,在仔细检查手持机等“装备”没有问题后,就开始了一天的巡查工作。随着气温不断攀升,很快他脸上便布满汗水,湿漉漉的工作服紧紧贴在后背。

“这几天天气热得不行,衣服基本上就没有干过。”老李从事停车管理工作已有7年,除了商贸区区块停车位的巡查,他还负责设备管理、车位引导等工作。

“有车来了,要及时在系统中登记,有车走了也要立马记录。”老李说,自己负责的路面停车场免费时间为30分钟,有不少人喜欢卡点驶离,如果没能及时登记,可能会使本来免费的停泊产生收费。

烈日下,他要眼观六路,才能不错过每一辆车。车辆少的时候,他会躲到店铺的屋檐下面凉快一小会,或者抓紧时间吃饭、喝水、上厕所。这份工作风吹日晒,冬天,他就把衣服穿厚一些,把围巾拉紧一些;夏天,为了对抗高温天气,他每天喝5大塑料杯开水,以防中暑。

老李只是义乌城投集团一线员工的一个缩影,灼热的骄阳炙烤着他们的身体,但他们毫无怨言,终日奔波在街头巷尾,维护着停车的正常秩序,正是他们数月如一日的付出,与烈日作伴,用挥洒汗水才换来街边秩序井然的停车“风景线”,为市容市貌打上了文明、有序的标签。

今年来,义乌城投集团聚焦、聚力、聚资源,通过与政府机关、国企、学校等公共单位开展合作,系统挖掘停车泊位存量资源,稳步加大车位供给,在稠州路、县前街等热门点位累计新增停车泊位1526个,有效缓解周边停车难题,推动形成“停车有序”的出行常态;加快推进“城建”公共骑行服务升级,依托公共自行车站点资源优势,“改造新建”双管齐下,创新打造“公共自行车+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站”绿色出行服务新模式,完成电动车集中充电站改造69处,上线投用46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