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名特优小作坊之“古鹿香”
粽香飘飘 祝福满满
记者 舒珊珊 文/摄
在永康人的节庆和日常饮食中,粽是大众美食。在永康市芝英镇芝英二村,有一家当地小有名气的裹粽作坊,名为“古鹿香”。10多年前,周春娇和丈夫应胜携手创办了这家家庭小作坊,一个裹粽,一个煮粽,用粽这一传统食品为客人们送上满满的美味与祝福。
裹粽需要提前一天准备好箬叶、糯米、馅和纱线。取两张箬叶,首尾相叠后卷成圆锥状,先抓一把糯米铺底,放入蜜枣或秋豇(豆沙),再用一把糯米盖住馅料,最后箬叶翻盖下来,用纱线捆好即可。这是永康最为传统的尖粽,每家每户一般在重大节庆或家有喜事的时候才会裹这种粽,比如谢年、归屋等。
周春娇将一大一小两个尖粽包裹在一起,就成了“母子粽”,有早生贵子、甜甜蜜蜜、子孙满堂之意。平日里,不少期盼“好孕”的夫妻会上门讨个吉利,在孩子周岁时给亲戚朋友赠送这种粽,将“好孕”分享。
尖粽、方粽、门栓粽……各色各样的粽裹上鲜肉、蛋黄、板栗、蜜枣等馅料后,就可以放进锅里煮了。周春娇说,好吃的粽子不仅要煮熟更要煮透,均匀的小火“突突突”煮上起码6个小时,再在热锅中浸4个小时,才能出锅。出锅粽是最好吃的,既香又热、原汁原味,可以与上塘鱼、落山笋相媲美。因为煮的时间足够长,因而也不会对肠胃不好的人造成太多的负担。
从刚创业时上门入户为有喜事的人家裹粽,到如今在家裹粽就能生意兴隆,因为用料足、滋味好,周春娇的粽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除永康本地,产品还销往杭州、上海等地。今年端午节前后,她足足裹了一吨糯米大约6000来个粽子,仍供不应求。虽然裹得腰酸手痛,但每每听到客人夸赞自家的粽好吃,周春娇直言感觉全身又有了力气。
去年,周春娇的小作坊获评永康“名特优”称号,今年4月,又在永康市市场监管局的指导下完成5S升级改造,规范的经营让夫妻俩感觉经营和生活都越发的有奔头。值得一提的是,周春娇的母亲也是个裹粽的老师傅,裹了40多年的粽,直到去年才退休。女承母业,周春娇希望将母亲对于裹粽的情感以及粽子当中蕴含的满满祝福寓意不断地传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