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08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3版:声音

深吸 一口气

李英昌

人心中若没有那么多喜怒哀乐,就算是每天对柴米油盐斤斤计较,也并不复杂。如同一棵树,不论涉及多么复杂的光合作用或是基因蜕变,总归是按自然规律生长,大体可以预期。人们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可谓硕果累累,人的心思却是变幻万千,难有规律可循。有时身在繁华世间,却怀着天大的寂寞;有时身在荒郊野外,却纵情山水乐不思蜀。

对人心的考察,从古至今都是一件大难事。俗话有“女人心,海底针”“伴君如伴虎”的说法,意思都是人心难测。中国人对人心的研究,颇有些“高不成低不就”的嫌疑,从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到王阳明的“心即理”,都太“高”了,只作价值判断,并不关注具体心理运转的原理。另一种是像《素书》《菜根谭》之类的书籍,又太“低”了,过于重视技术层面,难以从经验上升为规律。西方人对人心的考察更重实证,更关注其运转的规律性。然而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横空出世,到存在主义、人本主义、格式塔等诸多心理学流派百花齐放,各个流派都有其擅长的方面,也有其薄弱的环节。直到现在,也没有哪个心理学流派能够“一统江湖”。

为何人心难测?往简单处讲,就是人心隔肚皮,我们哪里知道,所谓研究,大多就是将心比心地去揣测。所思所想无论是成诗还是成画,都只是眼前大千世界的万千幻影。若从现代科学研究成果来看,人的念头就是一种在神经中传递的电波,瞬息万变,生灭无凭,确实难以把握。如果钻研得太深了,难免会有“庄生晓梦迷蝴蝶”的错乱感,不知是庄子梦见蝴蝶,还是蝴蝶梦见庄子。既然如此难以把握,大家只好退而求其次,不求把握,只求印证。不是把念头像器物一般呈现出来,而是让心中纷繁的念头,去印证世界纷繁的事物。“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灵魂三问,就是这样一种印证,让人在这世间的存在,有一个可供立足的“锚点”。也让爱恨情仇的箭,有了方向,不至于绕一个圈后飞回来,伤了自己。

高明的作者在写小说拍电影时,必定会设置一条线索,或明或暗,把读者诱进一处场景,然后穷尽他的谋略来撩拨读者,让读者沦陷,成为情绪的俘虏。物质的世界,无论层次多么丰富,也只是像白纸素描的画面,缺乏光彩。只有用七情六欲去着色去渲染,这画面才会鲜活起来,成为人世的一隅风景。若是我们不仅考虑空间维度与时间维度,把想象维度与量子维度等也考虑进来,我们所处的时空几乎就是一个堆垒着各种废墟的荒野。作为荒野之子的我们,只是因为偶然的机缘,诞生于此。若没有灵魂心念,我们就是庙宇里的泥人木偶,虽然全身上下都是孔窍,却没有一点生气。也许我们只是一个容器,那些纷繁的念头,不过是一道偶然经过的流水,来无凭,去无痕,叫我们如何把握?

在人生艰难处,不妨挺起胸,深吸一口气,让宇宙间充盈的元气,替代我们内心陈腐的教养。荒野中呆滞的泥人得了这一口气,打通了闭塞的孔窍。于是万物生动起来,有雷电叩击虚空,有山花点燃时光,有爱恨刻画山河……有了这种蛮力,我们不妨为荒野打通一条小路,为人间写下一段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