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08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3版:声音

《僧尼会》题外话

插图:童俊

骆一平

许多婺剧戏迷,都熟悉且喜欢折子戏《僧尼会》,风趣生动的表演,泼辣鲜明的主题,洋溢着浓浓的人间情味。

有句俗话说,看看王法要打煞,听听佛法要饿煞。古来沙弥思老虎,小和尚与小尼姑强烈向往民间生活,不沉迷于佛法戒律,也不被封建王法所束缚,他们所希冀、所憧憬的,是快乐自由无拘无束的人生。于是抛却袈裟佛珠,干脆来了个“双下山”,去追求男耕女织的美好田园生活了。

《僧尼会》的情节单纯,基调乐观向上,很符合普通百姓的娱乐性、欣赏性,故而久演不衰,名角辈出。1962年,婺剧曾进京演出,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登台接见演员,一时誉满京城。前不久,偶然看浙婺花旦吴青霏反串的小和尚,生动活泼,栩栩鲜灵,真是可爱极了。

至于故事起源地,也有好事者不烦考证细究。有说是发生在金西罗埠镇横路徐村,村东有座和尚山,不远处有座殿山。和尚山上有“碧桃禅寺”,殿山上有“应香庵”,两山间只隔着一条山垄。南宋时,垄中建有制陶烧瓦的窑,故称窑垄。垄口有条溪,溪水东流呈黄色,上游白沙堰,水清呈绿色,故叫黄绿溪。溪上有座桥,叫僧尼桥。

更有人说,剧中男女两主角,是明建文帝朱允炆、大臣方孝孺的后裔,是太祖朱元璋当年亲口定下的娃娃亲。后因遭变故,不幸入寺。长大后,师父把他俩送至黄绿溪边。小和尚背起小尼姑,过了黄绿溪,往兰溪方向去了。戏剧家李渔闻悉此事后,遂编了“小尼姑下山”的爱情小戏,小和尚的滑稽诙谐,小尼姑的扭捏含蓄美丽,让观众如痴如醉,很快轰动了金衢。此后,该戏被许多地方剧团移植编演。

还有人引经据典,认证剧情的发生地为婺城苏孟南屏禅寺,也有说是在武义南仓村,或永康,或磐安。这就说明,故事背景在当时带有普遍性。小尼姑小和尚率真可爱的反抗行为,激起了广大观众强烈的共鸣。严苛的佛门戒律,瞬间被一对热烈互爱,情投意合的年轻人所厌憎、所藐视、所抛弃了。

历史上,不乏呵佛骂祖的出家人。济公云,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鲁智深醉打山门。陈妙常月夜渡秋江追赶情郎。不光僧侣,焦大借了醉态,大骂主子们藏污纳垢,狗苟蝇营。这些都是不遵守规矩、无法无天的例子。也有相反的,如梁武、顺治,竟然抛却至尊皇权,倾心遁入空门。

近日,从媒体上看到,说报考寺院已成为某些地方的选业热门。更有视频传出,某地有和尚尼姑,吃香喝辣,穿金戴银,宝马雕车,挥霍供奉,上班不认真诵经,下班竟然也搞“僧尼会”,日子过得舒适惬意,令人咋舌。

夏日傍晚,漫步公园,享受江风轻抚,一边吃瓜,一边听婺剧迷高声飙戏,丝竹鼓吹,何其乐也。人性人情与法理,冲突交织,是戏剧的最大看点。遇到动情之处,不免对命运悲苦的小人物,洒下一掬同情之泪。古代寺庙,戒律太多,常人难以忍受。但是,无以规矩,不成方圆,我们每个公民都应自觉遵纪守法,为建设文明社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