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5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7版:人文

以匠心当好一片绿叶

她为《英雄》《无极》等电影打造名场面

记者 卢嘉乐/文 项志威/摄

郭晓玲从事书画装裱已有20多年,当初入行算是误打误撞。

郭晓玲的丈夫爱好书法,在一次和几个书法爱好者聚会时聊起,东阳缺少好装裱师,就有人向她提议:“晓玲,你学东西很快,要不要去学一下装裱?”她一时兴起,跑去浦江学习装裱。没想到,入行后,较真的性格让她逐渐萌生出匠心。

“在一般人理解中,画家或书法家画完或写好一幅作品,放下笔这幅画或字就完成了。但其实,这仅仅是完成了第一步。”郭晓玲说,业界有“三分书画七分裱”说法,一幅没有装裱的作品算不上完美。只有用色彩材质都协调的材料“托”好画心、做好裱褙、装好天地头,这幅作品的美才能充分展现。

好花需要绿叶衬,书画是红花,郭晓玲潜心当好那一片绿叶。

一份匠心

藏在影视剧背景里

2004年左右,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大批影视剧组涌入横店,古装剧场景少不了字画装饰。那几年,郭晓玲基本在帮剧组干活,《英雄》《无极》《上错花轿嫁对郎》等影视作品的场景中都能找到她装裱的字画。

“虽然这些字画装饰在影视剧中只是背景的一部分,很少引人注意,但其中仍有不少门道,稍未把握住细节,就可能会‘穿帮’。”比如,挂在皇宫里的字画要装裱得大气,颜色搭配显出贵气;如果是普通百姓家,要低调一些。不同朝代,字画装裱形式也不一样。

郭晓玲说,不少人家厅堂会挂画像,“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画面虽富有诗意,却可能对书画造成伤害。爪抓、嘴啄、鸟粪均是书画大敌。所以从宋代开始,聪明的装裱师就在立轴天杆上贴了两条活动纸条,叫作“惊燕条”,当有风吹过,“惊燕条”飘动即可惊飞堂中之燕。但同样的画作挂在皇宫里,就不能加“惊燕条”。

如此众多繁杂的讲究,郭晓玲通过自己看书研究、参加相关培训、与剧组美工交流等一点点学习积累。

“给剧组干活还有一点比较特殊,就是时间很紧,基本上两三天就要做完。”影视拍摄涉及工序多,稍微耽搁点时间就会耽误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工作。为了保质保量按时完成装裱,她常常干通宵。冬天气温低,裱件干得慢,她就拿电风扇吹、用火盆烤;夏天气温高,裱件各处干透速度不同容易造成纸张起皱,她就半夜时不时起来喷水。跟着不同剧组在不同朝代中“穿越”,她也逐渐“入戏”,不仅装裱技艺精进,更掌握了相应艺术和史学知识,找她装裱字画的人越来越多。“早些年大家买书画多是为了收藏,装裱上注重的是保存。现在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人装裱书画是作为家中装饰,对装饰性要求也更高。”

一双妙手

延续书画生命

随着科技的进步,比手工装裱更快捷方便的机器装裱应运而生。“机器装裱和手工装裱本质不同。”郭晓玲解释,机器能快速将画装裱完成,而手工裱画需要33道工序,至少需要一周甚至数月才能完工。“机器装裱的高效是传统装裱不能比的,但经传统工艺装裱的作品更易保存,即便在修复揭裱时也不会对作品造成伤害。除此之外,手工装裱工艺还能展现出人与纸墨契合的温度,这种感觉机器无法替代。”纸寿千年,绢寿八百。如果没有一代代裱画师的妙手,历朝历代留下的字画珍品也无法展现在世人面前。

手工书画装裱技艺工序细致繁杂,郭晓玲将其中要点类比中医的“望闻问切”:望,拿到一幅作品先检查它是否有颗粒,纸张里是否有小石头,如果有都要先清除掉;闻,就是闻一闻它的墨大概是什么品牌、生产于哪个年代,有没有发霉;问,是询问客户作品来历和装裱需求;切,是用手去感受纸张,推测作品年份。

长年累月和书画作品打交道,接受艺术熏陶,郭晓玲也养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不再单纯做一个埋头字画的匠人。对每一幅书画作品,动手装裱前,她都会用心思考、细加揣摩,从绫、绢、锦的选用,对冷暖色的衬托,到方裁、四裁的长短,都精挑细选,力争装裱形式与作品内容完美融合。

装裱师不仅要锦上添花,他们还是医治书画的“郎中”。对空壳脱落、受潮发霉、糟朽断裂、虫蛀鼠咬的字画,郭晓玲要进行修复,重新装裱。作为金华市档案馆特约专家,她经常受邀帮助修复、抢救受损的古籍档案。

传统装裱的人才和从业者很稀缺。民间手艺人中有“教会徒弟饿死师父”说法,但郭晓玲从不担心徒弟抢饭吃。她收过不少徒弟,最多同时带七八个徒弟,她会把自己的技艺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这个行业看起来有点枯燥,学习装裱需要三四年时间,现在很多人静不下心来学习,有的学个一年半载就去干别的。我希望有更多人了解传统装裱,加入我们。”